撼地大救援2:生命争夺战
(2010-04-22 10:12:56)
标签:
玉树地震救援军事纪实 |
分类: 推荐篇 |
天摇地动,美丽玉树突遭灭顶之灾。国家急令,万千子弟拼死倾力救援。绝地获重生,伤痛得解救。心手相连,难关军民共度。玉树不倒,青海必定长青。玉树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憾地大救援》,《军事纪实》4月22日20:03播出第二集《生命争夺战》,敬请收看!
人民生命的守护神
青藏高原的四月,本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然而,一次7.1级的破坏性大地震突然袭来,将一向宁静安祥的结古镇撕成了碎片。纯净的蓝天被乌云笼罩,大地变得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和惊恐的人群。
玉树,这个平素不太为人所知的名字,顿时吸引了无数的目光,成为全国人民最牵挂的地方。这里的废墟,也立即成为了全军和武警部队一万多官兵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特殊战场。
这些任务中,救人是第一位,是所有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人民子弟兵,历来就是人民生命的守护神。
全军和武警部队快速赶赴灾区后,立即展开了紧张的救援行动。他们不愧人民的子弟兵,投入这场特殊战争后,为了灾区同胞的生命安危,他们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与死神进行了一场场争夺生命的生死大搏斗,展现出一幕幕军民一家、藏汉一家,共抗时艰的动人场景。
国际救援经验表明,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最关键的“黄金救援时间”。
在这个时间段,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以高昂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中国国家救援队一行60人是乘坐空军飞机飞抵灾区的。当晚十点,他们赶到结古镇后,就立即加入到了结古寺宾馆的废墟现场营救。
正在准备救援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埋得不深,从外面可以看到她的一只手。通过和被困群众交谈,得知她的双腿被死死卡住,无法动弹。要救出她,就必须尽快将卡住她的楼板搬开。可是,空间太小,现场无法使用大型设备,国家救援队的官兵只能用小型工具一点点地对楼板进行破拆。
救援中,国家救援队的官兵表现出很高的专业素质。
40分钟后,这位幸存者被顺利救出。
可是,当人们准备用担架匆匆把她抬走的时候,又被国家救援队的队员拦住,然后利索地将她被压的腿用绳子绑住。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关键动作。它将避免坏血回流的心脏,造成第二次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救援结束,已经过了凌晨。
第二天早上6点,国家救援队赶到了西北牛宾馆废墟,进行新的救援行动。
救援环境十分险恶。这是一幢三层楼房,下面的人被困在一楼。倒塌的梁柱就悬在救援区域上方,任何风吹草动或余震都可以将这里再次夷为平地。官兵们使用蛇眼搜索,可是非常遗憾,看不到人。可是,为防止破拆工具对被困者造成伤害,他们又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判断出被困者的位置,才能开辟出逃生的通道。
确定位置和救援方案后,行动迅速展开。可就在这时,余震发生了。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余震造成远处山坡上沙石滚滚。然而在这样一个危急关头,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能够抢救生命,来自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的救援官兵脸上没有丝毫惊慌,他们依然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营救动作。
但是,死神似乎并不想让他们轻易成功。营救过程中,连续发生了三次余震。实际上,自地震发生以来,这里一直余震不断,最大的震级达到了6.3级。显然,眼前这些脆弱的废墟埋伏着死神的陷阱,随时可能再次垮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救援,无论是救援者还是被困群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此时此刻,我们应该不要忘记,当每一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拼死救援的同时,他的父母和亲人也在家乡等着他平安归来。但是,当他们进入灾区,看到汉藏各族同胞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这些官兵就毅然忘了疲劳,甚至忘了自己的安危和生死。
但是,国家救援队官兵的救援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而且成功地在三层楼间打通了一条可以勉强进出的V字通道。
他们以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爱心和无畏的勇气,打赢了与死神争夺的第一个回合。
第一名获救的是24岁的甘肃青年陈多伊,一分钟后,第二名群众也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了,紧接着的短短四五分钟内,第三名第四名被埋压的群众也从废墟中获救。其中一人身体状态不错,甚至自己走出了被救援官兵打开通道的废墟。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祝贺他们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终于逃脱了死神。
整个救援过程花了整整6个小时。而他们此前到达灾区的20个小时中,一直在奋力救人,没有得到过片刻休整,每个人都累得几乎趴下。他们一直是在死亡的阴影中冒险救人,是在用生命拯救他人的生命。
撒开搜救生命的大网
就在国家救援队紧锣密鼓救人的同时,以结古镇为重点的19个任务点上,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官兵已经全部走村入户,撒开了一张搜救生命的大网。
藏族女孩次乃拥青是在废墟下埋压了50个小时后才被发现的。
13岁的次乃拥青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亲戚的服装店里帮忙,服装店所在的这栋四层楼房倒塌后,次乃拥青却被压在石板重重的废墟底下。亲人们都以为她难以幸免,悲痛欲绝。可是,大批解放军和武警消防官兵的到来,又让她的亲人们升起新的希望。
救援官兵奋不顾身,将废墟上的水泥石板一层层地凿开、挪走。
到了16日天刚亮,次乃拥青的表姐又来到这座废墟上,一遍遍呼喊着次乃拥青的名字,希望奇迹出现。忽然之间,表姐似乎听到了次乃拥青的回应。她不敢相信,又把耳朵贴在石板上仔细倾听。她没听错,下面传出的声音很清楚:“姐,我没事,就是腿被压住了。”
救援人员大受鼓舞。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救援官兵和在场的数十名藏族群众一起,成功地救出了次乃拥青。当这位小姑娘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下抱出来时,发现她只有左腿轻微擦伤,大家都为她热烈鼓掌。
她的母亲更是欣喜若狂。两天来,她不知道哭了多少次,远在拉萨做生意的舅舅橙嘎也连夜赶来,都在祈祷上天的保佑。现在,她看到了失而复得、而且身体依然健康的骨肉,不由得喜极而泣。她双手合十,垂手致意,连连发出由衷的谢意:“感谢解放军!感谢政府!”
另一个藏族女孩的获救,则感动了所有的人。
这是玉树公安局的救援现场。150多名救援人员马不停蹄,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艰苦救援后,才终于和被埋压近12个小时的女孩成功接触。
当时救援情况十分复杂。由于地震引发了火灾,消防救援人员灭完火后,灼热的水蒸气又从废墟下不断涌出,救援人员只能分组轮流进入现场。由于担心大型设备危及被困人员,救援人员只好小心翼翼用手动工具将水泥预制板凿开一个洞,剪断里面的钢丝,再用手一块一块地取出凿碎的水泥。
最后,这个女孩成功获救。
在她即将脱离险境之际,看到为了救她而疲累不堪的救援人员,她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真的谢谢啊,我打扰你们了,谢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打扰你们了!”这句朴实的话,比任何感谢的言语都要令人感动。
这个镜头在电视里播出后,也感动了所有的人。
救援生命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救援官兵并不期望得到感谢和回报。但是,听到这种懂事和真诚的话语,救援官兵很难不心潮激荡。
能够救出这么可爱的生命,哪怕再苦再累,哪怕危险十倍,救援官兵都会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就算累瘫,也要把人救出来!”
4月15日上午,武警广东消防部队的300多名官兵星夜驰援,赶到了灾区。他们顾不上休整,立即投入了救援行动。
10点半左右,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情况,他们在结古镇公安局附近一幢倒塌的楼房内,发现了一名被困群众。他们立即开始救人。
他们用救援工具在废墟中打出一条通道,确定了被困群众的具体位置。为防止工具伤及被困群众,他们索性放开工具,用双手一点点将倒塌物搬开。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他们看到了被困在废墟中的那张年轻而疲惫的面孔。
救援官兵从现场群众那里了解到,这名被困青年叫邹江,22岁,四川人。地震发生时,一个人正在房间睡觉,现在已经被困30多个小时。
每一个被困的生命都无比渴望得到拯救。邹江经历了地震的恐惧和零下十几度的漫漫寒夜,他似乎仍然没有放弃希望,渴望早点见到救援者。当他看到武警消防官兵的橄榄绿军装时,他知道自己有救了。
然而,危险并没有过去。余震不断,废墟也有可能会再次倒塌。意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必须和死神抢夺时间,尽快让邹江脱离险境。
由于长时间被困废墟下,邹江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救援队员冒着余震危险下到邹江被困的空间里,用自己的身体护住邹江,防止余震发生时建筑物砸到邹江身体。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官兵们小心翼翼地将邹江往外转移。
12时45分,邹江终于被安全营救出来。
在两个多小时的救援过程中,武警消防官兵不断用亲人般的言语温暖着邹江,激励着这位正在恐怖的废墟中挣扎煎熬的年轻人。
“你很坚强”,“加油兄弟”。对于这些鼓励的话语,此时的邹江虽然无法做出任何回应,但在他的心底,一定会留下这些温暖话语终生难忘的印记。
这个时候,这些武警广东消防官兵已经连续奔波了30多小时,几乎粒米未进
在走村入户的生命大救援中,兰州军区、成都军区和二炮、武警的救援部队万余官兵,在19个重点任务区拉开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搜救大网,他们不放过任何一座废墟,不漏掉任何一间房屋,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只要有一丝生命的信号,就全力投入营救。
平均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氧气只有内地的60%,走快了都会气喘吁吁,废墟救援却是重体力的劳动。
救援过程中,多数官兵都有高原反应,四肢无力,直流鼻血,稍一动弹就喘不上气来。
初上高原的搜索犬也好不到哪去,工作几分钟后,也要懒在地上趴一会儿,不想动弹。
尽管如此,这些救援的子弟兵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赶快救人。前面的同志累趴下了,后面同志马上顶上来,始终做到人歇装备不休息。
他们全凭一股精神力量在支撑。每次一旦把幸存者救出,许多人都会累得趴在地上,休息十多分钟,才能重新站起身来。
救援官兵这些疲惫不堪姿态和面孔,饱含着子弟兵对人民热爱和对职责的忠诚,它是新时期人民军队伟岸精神风貌的一种特殊造型。
细心的人应该发现,在这次玉树救灾中,子弟兵的救援行动似乎比过去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有序和成熟。
科学施救,成为这次玉树救援的一大特色。
科学施救的一个重要体现,首先表现在在部队的投送,将重要的专业救援力量放到了优先位置。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是一支抗震救援专业分队,他们配备有专业的救援器材,因此,他们优先乘坐飞机,以最快速度投送到了灾区。专业医疗人员在救灾中同样十分重要。因此,兰州军区6支医疗分队共320人,也被要求先期出发,有的当晚就赶到了灾区,使更多的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治。
科学施救的又一体现,就是赶赴灾区的救援部队都携带了相关的救援工具。不仅如此,由于军队有完成多样化任务的使命,各种抢险救灾成为部队的基本职责,许多部队建立了一支专门的救灾队伍。这次玉树救灾中,这些专业队伍每到一处,都会进行快速勘察、全面搜索、精确定位、心理安抚、全力救援。他们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长,利用声波光学、电磁、热成像生命探测仪和搜索犬等先进装备,用“笼式”支撑、曲进侧掘等作业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救援效率。使更多生命得到了拯救。
在西北牛宾馆救援中,宾馆已经垮塌成“A”形,两侧向中间倾斜近20度,属于高危废墟。如果施救不当,很容易造成二次塌方,使救援结果适得其反。
救援队没有光凭热情盲目蛮干,而是细致勘察地形,精心制定方案,创新救援方法,挖成一个倒锥字形,使废墟四周受力平衡,不易坍塌,不仅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安全系数。最后,他们成功救出了幸存者。
时间无情,流逝得飞快,终于走过了“黄金72小时”的时间节点。
子弟兵的生命大救援也取得阶段性战果。
截止到17日上午,救灾部队救出被埋人员1200人,救治伤员8714人,挖出遗体381具,转移受灾群众4300人。
我们为生者默哀,我们为死者祈祷。
“黄金救援时间”虽然用尽,但是,救援并没有结束。
军队发言人说,虽然已经过了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但救援官兵仍然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继续进村入户搜救生命。他的话,也是广大救援官兵的坚定承诺。
4月 17日中午,一只黑色搜救犬累得瘫倒在结古镇的一处废墟前,开始呕吐。
“伙计,咬咬牙,咱们再上啊!”
四川武警消防战士余浩源拍拍搜救犬的背,又爬上废墟开始搜寻下面有没有生命的气息。他显然已经疲惫不堪,加上高原反应,他的嘴唇已经变得青紫。
他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竭尽全力。就算累瘫,也要把人救出来!”
之前有村民反映,附近可能还有一个被埋者。为了这个“可能”,他和战友们,以及这条搜救犬,已经在这里奋战了整整3个小时。
又一座废墟前,官兵们采取了用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用双手一点点挖开废墟上的覆盖物。他们每两人一组,手脚相连,尽量把身体送入洞口,然后不断地敲击金属,大声喊话,希望得到生命的回应。
某部队副部队长毛鹏德的声音已经嘶哑,态度却仍然坚决。他说:“虽然72小时已过,但对生命的拯救不能停止!”
一位救援战士说:“只要废墟夹缝里有生存空间,只要地震当时有人没受重伤,搜救就还有希望。我们要做的就是抓紧干活,争取哪怕一分钟的时间!”
震后的玉树,每一秒钟都在记录着焦急,也在期待着生命的奇迹。
也许人们的执着和虔诚终于感动了上天,奇迹在不断的出现。
4月17日下午1点半,50多岁的陕西人陈彩霞,在民族宾馆的废墟中被埋压77小时后,重新见到了明媚的阳光。为了这一时刻,38名救援人员已经在这里整整奋战了两天。
4月17日下午两点十分,结古镇新寨村的一片荒野里,军号般地响起一声婴儿的啼哭,32岁的藏族妇女阿瑙刚刚分娩出一个女婴,无法求助中,她用石头砸断了脐带,胎盘却仍留在体内,极可能出现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
武警兰州消防支队副支队长罗锐和战友们得知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奔向村民们所指的方向。最后将阿瑙母女送到救护站,经过诊疗,阿瑙体征正常,母女平安。
生命脆弱,生命也格外顽强。
奇迹出现了,我们希望还会继续出现。
截止19日零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兵力12693人,抢救被压埋群众1561人、救治伤员15957人。
此时此刻,子弟兵的搜救仍然没有终止。忠诚于党、服务人民、英勇善战,这样的传统是革命战争年代打出来的,即便到了现在和平时期,这样的诺言也仍然需要新一代军人用生命去实践。
官兵们还在海拔4000米又在飘雪的高原上艰苦跋涉,继续搜寻,期待灾区同胞顽强的生命之花再创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