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防纪行② 天池哨所

标签:
中朝边防纪行天池军事纪实 |
分类: 推荐篇 |
中国、朝鲜山水相依,地处边塞的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神秘多彩。心系边关军人,《军事纪实》记者一个月穿越1334公里中朝边境线,带您走进独特的边塞生活,真切感受戍边将士的一片赤诚。《军事纪实》3月23日20:03播出八集系列片《中朝边防纪行》第二集《天池哨所》,敬请收看!
跌跌撞撞前往天池哨所
从防川哨所出发,逆图们江而上,经过500公里的行程,我们《军事纪实》栏目到中朝边防一线采访的记者达到了地处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团一连的驻地。
一连驻地只是我们的一个中转站,我们的目的地是天池哨所。但在连队我们认识了连指导员李飞。得知我们要去天池哨所采访,连里的战士特意为我们准备了军大衣。
天池哨所名副其实,它的位置是在长白山天池的最高处,但前往天池哨所的路很难走,如果遇上大风天,车就上不去了,指导员催促大家赶快出发。
天池哨所是在长白山旅游景区内,而从连里去哨所目前只有这惟一的一条路。
换乘点,是通往天池主峰的一个地方。这之前的山路相对平缓,普通车辆可以上去,但是到换乘点之后,山路陡峭只有越野车才能上去。游客们乘坐的普通中巴、大巴车开到这里就停了,上天池需要换乘这种小型越野车辆。
李飞介绍说:“中巴和大巴在往上走的180度的弯里面是无法进行转向的。而且坡度较大,它们上不了坡,所以只能采用这些车来进行往上的这段行程。”
在换乘点,记者还看到一种特殊车辆。李飞向记者介绍:“这是德国产的专用的雪地特种车辆,进行雪地推雪功能和雪地行走功能的。它这个可以完全打开,就是清理上山这段雪地的。它完全是模拟坦克性质的,包括它底下都是轮子带动履带式的,转向的时候也是摩擦力非常大,通过中间一个系统进行转向,有点类似于坦克的性质。”
看来在冬季上天池还真不容易,既然我们上去难,那哨所的官兵想要下来也是一样的困难。他们为什么要在那么高的地方驻防,他们的工作又是什么样的?带着不少问号,我们从换乘点再次出发了。
通往天池哨所的路都是冰雪路面。没走多远,我们就感到车身在剧烈晃动,即使在长白山跑了十多年的全军红旗车驾驶员也提高了警惕。山上的海拔高,风要比下面猛烈多了。
在上天池哨所之前,我们查了一些资料,天池哨所瞬间风力最大可达13级。12级以上的风,被称为飓风。13级大风,相当于以时速134公里到149公里高速行驶的而车辆,2007年,13级大风就曾把一列行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列车掀翻……这地方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是没有积雪的,这是因为这里风力非常大,常年平均风速得接近11.7米每秒,所以积雪会被吹走。
海拔过两千米了,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们明显感到风力越来越大,我们的越野车也似乎越来越轻,狂风夹杂着浮雪呼啸而来,好像一旦摇下车窗,车里进了气,就会像冲气气球一样被吹飞。
坐在车里前后左右一看,我们就不难体会到驾驶员的紧张心情了,旁边都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一路上我们一直想下车拍一些周围的环境,却被指导员制止了,他告诉我们此时在车里不能随便开门:“不能开门的原因就是风向不是由车头方向来的,如果现在开门的话,很容易车门抓不住,直接被吹过去了。”
还没到天池哨所的风都能把人吹跑,那到了天池的最高处又会是什么样啊?天池哨所突然在我们心里变得那么神秘,我们的内心既有盼望又有紧张。
就在说话的功夫,狂风夹杂着碎石重重地打在了车窗上。
一路上跌跌撞撞上来,我们还没有看到美丽天池之前就已经遭遇了越来越猛烈的大风,不知道在天池哨所还会有什么让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吗?
惟一不挂国旗的哨所
那一栋黄色的一层小楼,就是我们的天池哨所了。
出来迎接我们的战士都被风吹得到处跑,他们看起来很难站稳。
有经验的指导员告诉我们,下车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李飞说:“下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下,把车完全调过来之后,试探地推一下门,看一下它的力度然后逐步再加劲。”
我们看到指导员小心翼翼地挪开了车门,他为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当我们摄制组的人走出越野车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要飘起来了。此时记者深信,这里的大风会让每个第一次来天池的人,记住一辈子……
因为风大,即使离很近的距离,说话也根本听不见。
在天池哨所拍摄的过程中,我们的摄像师必须由几个人扶着才能完成工作。有时候为了拍一个镜头,我们需要反复好多次,因为好像怎么拍都拍不稳。因为风大,在天池哨所的拍摄,我们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但这里的大风天是天池哨所的官兵入冬以来每天都要面对的。我们从心底里敬佩这些驻守在天池最高处的战士们……
和其他哨所相比,天池哨所是我们见过的惟一一个旗杆上不挂国旗的哨所。李飞说:“我们这里的旗杆常年是不挂旗的,只有在风特别小的时候才会挂旗。因为这里风特别大,在没有旗的情况下旗杆都会倾斜超过十度。”
现在看到的是大理石旗墩,在大风的作用下已经离地了。
虽然因为风大,天池哨所前的旗杆常年不挂国旗,但些驻守在这里的边防战士,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面耀眼的国旗……
室外的大风也完完全全地影响到了室内,在天池哨所,这种剧烈的“吱吱”声一天24小时都有,是大风撼动铁门的声响。
在天池哨所,这里的每扇一扇窗户外面也都有一层厚厚的铁皮包裹着。
由于风太大了,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采访的声音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断……
在天池哨所,我们到处都能看到大风留下的痕迹……
也许从远处看,这是一栋非常普通的黄色小楼,但每到黄昏的时候,就会从地下室传出热闹的喧嚣声……
在天池哨所,战士们惟一的体育活动就是室内打拳击,因为外面风太大了,所以运动被搬进了哨所,而这件地下室就是哨所的密室,是他们平日的活动场所。
到达天池哨所不一会儿,我们就赶上了哨所战士外出背雪。
天池哨所在平时是通自来水的,可到冬季大雪封山后,自来水管早就被冻住了,哨所战士只能靠化雪水生活。
在大风中生活,战士们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像这样,铲雪用的铁锹在战士手里都是拖在地上走的,而绝不能悬空拿着。因为风特别大,悬空走有可能倒下来砸到战士脸上或者身上。
在积雪很多的情况下,战士们会找离哨所最近的地方铲雪。
雪山巡逻危险随时发生
由于大风环境的影响,天池哨所的战士即便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他们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而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下,他们还要爬到天池主峰上执行巡逻任务。
透过哨所的窗户,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些来自远方的游客,他们到天池来旅游。远远望去,他们在雪山上走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小心翼翼。因为大风,在雪山上一旦失足,就可能被大风吹进万丈悬崖……
对于游客们而言,这可能是一次难忘的探险经历,但对天池哨所的官兵而言,这不过是他们每天最普通的工作……
天文峰是天池主峰,也是长白山脉第三高峰,到天文峰主峰进行观测,是哨所官兵的任务。到达天池哨所的第二天,我们记者跟随巡逻官兵上了天文峰,听战士们说在那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天池了。
这天的大风大概有十级。
由于风太大了,我们摄影师在攀登天池过程中拍摄的镜头可能有些不稳。
这天大家是顶风上山的,所有人都使出了浑身的劲儿。
越往上风阻越大,可以说每一步都是举步维艰。这也是战士们每天的巡逻要走的。
越往上,山越陡,风阻也越大,增加了战士们爬雪山的难度。这时候集体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得确保所有成员不能有一个人掉队。
在风特别大的时候,战士们会聚在一起,原地休息。但他们在巡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中间休息的时候,哨长告诉我们:“沿途我们必须是人与人手拉着手才能上来,防止风把我们其中的战士刮跑。刚才上到大约山腰的位置,有一位战士由于一脚踩滑了,然后滑下来大约一米多的距离,他身后有一名执勤队员,迅速地把他抓住了,才防止他滚下去。这是很危险的。”在雪山巡逻的过程中,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从海拔2635米的驻地出发,爬到2670觅得山顶,每个人都气喘嘘嘘,但我们最终到达了山顶。
长白山天池,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火山口湖,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天然湖泊,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4米。因为地处海拔2150米,位置极高,所以被称为“天池”。
但东季常常由于风大、雾大不能看到天池的本来面目。
山顶的风更大了,但战士依然需要进行每天的观测任务。上天池时,我们是轻装上来的,都觉得气喘吁吁,可战士们还要带着重达20公斤的观测设备,当时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下山的途中,我们看到许多来天池的游客,但由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留下来居住的人并不多。所以天池哨所的战士,几乎成了这里惟一的居民。
在天池哨所,像这一天下午微风轻拂的日子,一年也只能赶上两个来月。利用难得的好天气,战士们拿起了相机拍照。虽然他们摄影的水平并不怎么专业,但他们拍出的照片却一张比一张精美,因为他们是驻守在中朝边防线上的军人,他们是天池的哨兵,他们深深爱着这里……
也许有一天,您到天池旅游,当登上雪山,回眸望见那个没有悬挂国旗的色小哨所时,希望您能够回想起,那里就是我们曾向您介绍过的天池哨所,在那里面有我们最可敬的边防军人……
从天池哨所出发,我们《军事纪实栏目》在中朝边防一线采访的记者将前往200多公里外的维东哨所,据说那儿是一个在冬季几乎没有人可以进去的哨所,我们又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八集系列片《中朝边防纪行》第三集《冰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