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事纪实
军事纪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27
  • 关注人气:4,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了荣誉

(2009-10-14 14:28:38)
标签:

军事纪实

大阅兵

军事

分类: 编导手记

作者:张卫东  央视《军事纪实》栏目编导

为了荣誉

没事的时候我就会坐在家里,打开电脑,在网络上重新浏览自己亲手拍摄的作品视频,这和坐在机房里一帧帧扣画面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电视人都有这样的臭毛病,就是一旦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他就忘掉了曾经像“驴”一样的为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绞尽脑汁的痛不欲生经历。再次打开网页,《直击阅兵村》系列节目呈现在眼前,虽然画质差了许多,但是喝着可乐坐在沙发上重新欣赏自己的作品,心里总会是甜滋滋的。

“受命于危难之间”,在外地出差还没有结束,就被主编们揪着耳朵拉了回来。2009年国庆大阅兵特别节目第一阶段的节目制作已经启动,交代的任务从第一条到最后一条只有一句话——无条件完成《直击阅兵村》系列专题片的拍摄。为了国庆受阅典礼,全军精英早已在各阅兵村训练了几个月了了,此时将近9月,离最后的庆典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加几天零头,而此系列片的拍摄量如此之大,各组是否能按时完成任务,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我更没底,此时对阅兵村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工作如何进行。

分组下来,我和记者冯珈分到了一个组里,被派往沙河阅兵村徒步方队进行采访拍摄,虽然任务艰巨,但是有美女相陪还是多少有些安慰。我们的任务是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拍摄至少3集以上的系列节目,如果能够超额完成那将更好。而我却琢磨着片子如何才能撑到3集。

作为男人,我对阅兵相当崇拜,1999年还在学校里,观看大阅兵的直播时激动之情就已无法言表,而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即将走近受阅官兵,用我的摄像机记录他们的训练活动,这是完全想像不到的,此次拍摄让我与他们有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自豪的心情更是油然而生。

我很相信美女的工作能力,先期用一天的时间,冯珈同志就已经深入到了沙河阅兵村,打探到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这也为我们投入进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简单的拍摄方案在笔记本上刚画出来,我们就扛着摄像机“闯” 向阅兵村。

为了荣誉

“观众朋友,大家好”,在阅兵村的门口,我和冯珈挤出了这样的一句俗话作为了《直击阅兵村》拍摄的开场白,但无论如何观众们是我们心中的上帝。其实刚到阅兵村并没有特殊的感觉,作为摄像师的悲哀就是他在非常特殊的场合永远也无法静下心来去感受特殊的气氛,因为他的眼睛始终都是从小小的寻像器里观看着没有色彩的画面。这种感受同样在后来的国庆节当天,在天安门前进行拍摄时一样,雄壮的场面被我的寻像器缩成了一个方形画面,屏蔽了我自己也屏蔽了将来看我画面的所有观众,这个谁也没办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藏在摄像机后面的我的心还是砰砰地跳得厉害,我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激动。

冯珈同志表现出色,把我的镜头一点点的引进村里,我都诧异为什么会如此顺利,从我们电视的角度来说,一个个小点连成了一部片子,而在进阅兵村大门的过程就充满了许多新奇的小点——带着口罩的哨兵;阻挡车辆的拒马;野战味道十足的大门,层层把关的安检……这些都是我们这些节目的元素,每一个镜头都很好地展示着不同。在进入阅兵村之前的创作碰头会,我们已经确定了初步的创作思路,以“直击”形式进入,用相对活的镜头展示性拍摄村内官兵的训练生活。就这样,进入阅兵村的过程,在后来的节目中就占据了至少3分钟的时间,而不觉得拖沓。在后来的拍摄中,也都依据随时随地对所见所闻进行记录,在8天的时间内完成了5期节目的前期拍摄任务,这并不是我们工作能力超常,而确实是因为在阅兵村里,可以拍摄的故事太多太多。

沙河阅兵村很明显得分为两部分,居住区由一排排整齐的军绿色的板房构成,而另一部分就是跑道上的训练区域。第一天的拍摄,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徒步方队大合练的雄壮气势。一个简单的观礼台充当了模拟的天安门,大合练就在这观礼台的前面不停的绕圈。当一个个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从我们的身边经过时,那铿锵有力踏步的声音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和冯珈都异常的兴奋和激动,不停的抓拍方队整齐的队形。每一个方队经过,空气中都会飘来浓浓的汗味,细看每一名受训官兵的脸上都挂着巨大的汗珠,每一名官兵的衣服都已完全湿透。即使这样,他们的表情依然坚定,就像在真正的受阅场上。无论是队形里踏步的官兵还是旁边指导的教练,都全神贯注于自己队伍的整齐和节奏,高高的口令呼喊声,雄壮的音乐声,整齐的脚步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美妙的乐章。我们的镜头无论甩到哪里,都是一幅幅激昂的画面。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这样阵容的方队队列,我们已经完全被这种场面和气氛打动了。

后来我们了解到,这样的训练异常艰苦,每天上午走10圈,就相当于走了10公里的路程。正步走2——3公里的路程,可以想到强度有多大。但是方队官兵们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这样的训练。有人说这是一种英雄之举,我非常同意,其实英雄并不一定是在某个特定情况下突然造成的,在这个样的训练场上,在这荣誉的背后的艰苦磨练就是英雄之举。

在阅兵村里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些年轻人为了荣誉而艰苦训练的感人故事,在采访特种大队,拍摄大家喊口号时,大队长金铭对我们说着说着自己就笑起来了,我们很诧异,不知道他在笑什么,他大笑着告诉我们队伍前面第一排一名战士喊口号由于嘴张过大,喊掉了下巴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看到我们谈论着他,自己也控制不住笑起来,笑得很开心。当我们再次拍摄他喊口号的时候,我的镜头特意给他个近景,当时从寻像器里看他时我还在担心,这样喊他的下巴会不会再一次脱落。这个情节用在了特种大队的篇幅里,有网友回贴说那个战士好可爱,这样简简单单的评价其实蕴藏着观众们对他巨大的支持和认可。而在阅兵村里向这样的战士更是不胜枚举。

由于我们的存在,也为战士们增添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走正步的两头,各方队可以暂时的放松队形,这成了我们拍摄的最佳位置。官兵们借着这短暂的停顿,随手擦着脸上的汗,小跑着进入下一个起点,当突然看到我们的摄像机,他们都会忘记擦汗扑向镜头,大呼小叫地向镜头摆手,我的镜头也就被包围在了队列之中,他们一队一队地扑过来,一张张通红的兴奋的笑脸也充满了我的整个画面,展现着这些80后年轻人的朝气和风采。当女民兵方队和三军女兵方队扑过来的时候,我的耳朵里充满了这些漂亮女兵们尖锐的欢笑声,久久不能散去。

来到阅兵村所看到的并不和我最初的想象一样。来此之前我想像中的阅兵训练是枯燥、乏味、死板的训练叠加。而是那么现代、自然、科学。无论从训练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井井有条,细致入微,充满着轻松和活跃的气氛。休息的时候,我们走到女民兵方队护栏外边,突然宿舍里面一名女生冲到门口大声喊:“某某,我的面膜呢?”声音几乎划破了整个阅兵村,当时就把我们笑翻在地。这就是80后的女兵们,在训练场上是一朵朵铿锵玫瑰,生活中又如此活泼,或许只有现代青年才会这样洒脱。烈日晒黑了她们洁白的皮肤,却显得她们的眼神更加闪光。

走在阅兵村里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为了荣誉而“战”的气氛。每早每晚强度巨大的训练,官兵们都是一丝不苟的进行。当一天的训练结束之后,依然有单人或者几人放弃休息时间,坚持加班训练。从阅兵指挥部了解到,为了让大家休息好,这样的训练并不提倡,然而对于官兵个人来说,多练一步就多一些走过天安门的机会。因为时间紧迫,我们的拍摄工作也是加班加点的进行。晚上在训练场上做完了一个单独训练战士的采访,我们也已疲惫不堪,此时路灯已经熄灭,我们收拾设备准备回到住处,原以为加班的官兵应该已经回队休息,可是没想到,在我们的背后,一小组官兵又摸黑正步走了过来。腰间别着的小音响轻声地奏着解放军进行曲。此时灯光条件已经根本无法进行拍摄,而对于我们,一种感动贯穿我们的全身,让我们不得不拿起摄像机,拍摄下这个场景,即使只能记录下来他们的声音。在《直击阅兵村》第六集里,有一段只有声响没有画面的段落,就是那个时刻的真实记录。

不到5天的时间,我们就在沙河阅兵村拍摄了大量的素材,这是来此之前我们想不到的。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知道的故事也越来越多,片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个小小的阅兵村里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斗志,也充满了快乐。

素不相识的战友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到了这个阅兵村,在这里他们经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磨练,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单纯为了阅兵而来到这里,即使对整个人民军队来说,也已经超出了阅兵的意义。这独特的群体所展现出的是现代军人的形象和风采。

当我们看到我们《军事纪实》栏目第二阶段阅兵特别节目最后一集的时候,阅兵结束,官兵满载着荣誉回到各自的部队时,我们也都哭了,因为那里也留着我们自己的汗水和泪水。2009年无论对我,还是我的同事,还有我的祖国都是不寻常的一年,有了这次采访经历,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我们工作的意义——为了荣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