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他们,记住他们——国庆受阅空中梯队编导手记

标签:
军事纪实大阅兵军事 |
分类: 编导手记 |
作者:央视《军事纪实》编导吴嵘
从盛夏开始,到深秋结束,作为《大阅兵·2009》摄制组的一员,眼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梳理一下这段时间的感受了。
整整50天时间,对国庆受阅空中梯队的密集拍摄和采访,和接下来夜以继日的后期工作,曾让自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如今“锅”不再热,心情也变得舒缓,但每每回想起自己刚刚纪录过的那些事、那些人,心中却波澜难平。通过纪录,我认识了他们,通过纪录,我更深深地记住了他们,这些守护共和国广阔领空的人,这些令人尊敬的中国航空兵。
那个最“牛”的师长
那个最“牛”的师长,叫顾维峰,是受阅空中梯队领队机——空警2000预警机的机长。国庆60周年阅兵是中国的预警机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因此,空警——2000预警机受关注的程度明显超过了其他机型,而机长顾维峰自然也成了各家媒体聚焦的目标。
然而,中央媒体采访团的各路记者通过各种渠道联系采访顾维峰时,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答复:“对不起,没时间”。拍摄这支预警机部队已经几天的时间了,顾师长却连半个小时接受采访的时间都腾不出来,于是,媒体同仁私下开玩笑说,以这种态度对待这些中央级媒体,这位老兄绝对是史上最“牛”的师长。
等待了近半个月时间,经过N个电话的邀约,终于,我可以单独和顾维峰进行面对面交流了。然而,这位表现很“牛”的师长,却在接受采访时平淡得一度让我感到失望。也许是针对我的采访提纲准备了足够长的时间,顾维峰的回答中规中矩、丝毫不越雷池,编队的难度、训练的辛苦、巨大的压力和参阅的荣耀,这是每一个参阅官兵都能充分表达的内容,我没有在采访中看到这位师长的鲜明个性和独特气质,面对镜头,他稳妥地把自己的真性情藏在了背后,而这样的采访就是一碗不加调料的白水面条,毫无味道。还好,我已经为他准备了一些“料”,这碗面不会也不应该毫无味道。
顾师长把他准备好的内容顺利表达完了,对他来说,应对《军事纪实》栏目记者采访的任务也临近结束了,但他的精彩讲述才刚刚开始。
当我“很不经意”地问起空中梯队的第一次考核时,顾师长的状态终于来了,他非常认真地向我解释起了那次考核成绩不佳的原因。“那次真的是没招了……”。生动的语言、表情,还有明确的手势,他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的飞行技术没有问题,不容质疑。我当然知道那次考核成绩不佳是因为机械故障,而不是飞机操纵的问题,看来,只有说起具体飞行业务的时候,他才能如此兴奋。
顾维峰对自己机组的飞行技术充满自信,但我还是要继续挑战他的神经,“为什么八一飞行表演队会对你们的飞行提出意见,真的是你们修正航迹过于频繁了吗”?“那天风太大,要达到米秒不差就必须进行修正,他们不知道情况,就不太理解,总认为可能是我们状态没有保持好”。顾维峰带领机组要实现“米秒不差”的标准,也就是国庆参阅当天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正上方的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航迹误差不超过1米,而这给空警——2000和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护航歼7战机编队飞行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矛盾。这种情况下,顾维峰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目标,他甚至提出要请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飞行员上到空警——2000,看看自己如何操纵飞机——这哪里是邀请,几乎就是“将”了对方一军。追求完美是顾维峰性格使然,充满自信甚至带着一种霸气同样是性格使然。而讲述这一切的时候,我感觉到,眼前这个顾维峰才是真实的顾维峰,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航空兵师长。
采访结束了,从一开始的神经紧绷,到最后的十分放松,顾维峰主动向我表达着歉意,“不好意思,让你们等了这么长时间才采访到我,这段时间满脑袋都是飞行的事,真的顾不上接受采访,别人不知道还以为这个师长怎么这么‘牛’呢” ?顾维峰并不知道,对我来说,漫长的等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采访让顾维峰把他的真性情从身后拿回到了眼前,这个追求完美飞行的最“牛”师长、这个意气昂扬的军人、这个充满自信的飞行员,不正代表着中国航空兵的精神与品质吗?通过我们的拍摄和采访,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这一切,对我来说,已经足够“OK”了。
两个人的站台
眼前这个汉子是一个身材魁梧、体格健壮飞行员,同时,也是国庆受阅空中梯队第二梯队空警——200预警机的长机机长,和一般人面对镜头的拘谨不同,张晓东在镜头前表现得格外放松,说起飞行头头是道,还不时主动和我讲个笑话。而说起自己的家人,他也一脸高兴,这是个典型的乐天派人物。事实上,他已经近一年时间没见过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了,问他想不想,他说当然想,于是,和他聊起了关于家的故事。
“看我手上的表,是24小时制计时的,我媳妇给我买的,正好用在飞行上”。“我儿子小名叫米格,战斗机的名字,本来自己想当战斗机飞行员的,结果开上了运输机,现在又开起了预警机”。在这个优秀飞行员的嘴里,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变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我给它起了个名字——“两个人的站台”。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张晓东都忙于改装空警——200,紧张的飞行训练让他无暇探家,惟一一次和妻子的见面,是在火车站的站台上。那是在张晓东离开家几个月之后,他正好坐火车路过郑州,妻子专门赶到车站和他见面。“有没有来个浪漫的拥抱什么的”?“没有,哪有那个心情啊,就是下到站台见个面,说说家里的事,问问孩子的情况,也就几分钟时间”。
仅仅几分钟的时间,然后,两人挥别、相思继续。这是一个短的不能再短的故事,但我想,对于张晓东和他的妻子来说,这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人生片段,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场景。在拥挤喧嚣、人潮涌动的火车站台,两个并不为人所注意的人在站台上平静地面对着,没有热烈的拥抱,也没有掉落的泪花,更没有影视剧作品中的浪漫影调,只是平凡朴实地说着些家长里短,我无法揣测那一刻他们的心情,但却可以确定此前和此后,他们相互之间深深的牵挂。也许在那个时候,他们身旁的喧嚣已然退却,他们的眼中只有彼此,对于张晓东和他的妻子来说,那一时刻,他们所站立的是一个可以长久共同品味的记忆站台,是一座只有两个人的站台。
说起这些,张晓东依旧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但我却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此时他内心泛起的重重涟漪,从他对这些生活细节的生动讲述,我感觉到,这个一眼看去就很是“生猛”的汉子,也有着自己的丝丝柔情。虽然因为篇幅所限,我没能将这段故事用在节目当中,但这样的场景却时时在心中浮现。我知道,在航空兵部队乃至更多的中国军人群体中,每个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短暂相聚、长久别离,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付出背后,这些中国军人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军队的日益强大和国防力量的不断增长。
采访中,官兵们经常会握着我们的手说“谢谢”,其实真正应该说“谢谢”的是我们。致敬,向这些可亲、可爱的中国军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