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事纪实
军事纪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27
  • 关注人气:4,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团队精神  见证辉煌——《大阅兵·2009》编导手记

(2009-10-14 14:22:41)
标签:

军事纪实

大阅兵

军事

分类: 编导手记

作者:陈治国 央视《军事纪实》栏目编导

团队精神 <wbr> <wbr>见证辉煌——《大阅兵·2009》编导手记

十八集高清纪录片《大阅兵·2009》已经从10月1日开始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七套《军事纪实》栏目播出。我参与制作的八集节目主要围绕徒步方队展开。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前六集已经顺利播出。虽然节目尚未播完,还远没有达到梳理分析的阶段。但是半年磨一部片子,心中总有着几多感慨。

 

团队精神 <wbr> <wbr>见证辉煌——《大阅兵·2009》编导手记

2009年10月10日下午四点整,当我和同事们掂着个人行李走出宾馆,面对车水马龙的北京街景,突然有一种宛若隔世的感觉。

宾馆紧邻单位,每逢重大题材,栏目都会在宾馆租赁房间,搭设编辑设备,建成临时非线机房,吃住都在宾馆。每天睁眼是文稿,闭眼是画面的后期编辑工作紧张进行,甚至连大家下楼的时间都没有。为了赶在10月1日节目准时播出,摄制组已经整整在宾馆闭关1个月了,就连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大家都是在宾馆度过的。如此安排的好处固然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创作,但是坏处在于对外封闭,与世隔绝。

不过,面对喧嚣都市所产生的隔世之感,并不是从进驻宾馆那天才开始萌发的,事实上,当5月摄制组第一次进入阅兵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了一种封闭的生活,因为从那时起,阅兵话题成为了剧组每天生活工作的惟一主题,摄制组就已经开始了封闭的体验。

 

如今十八集的大型高清纪录片已经开播,我终于可以走出封闭的机房。回想《大阅兵·2009》整个创作过程,可以用困难重重,柳暗花明来形容。

 

盲人摸象 耐心挖掘

 

大阅兵,十年一次,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讲,无疑是一个难得的重大题材,但是真正当这样的机遇摆在面前的时候,最开始大家却多少有点“老鼠拉龟,无从下手”的感觉。

就拍摄徒步方队而言,创作上首先遇到的困难是重复。十年之前,关于国庆阅兵的纪录片就已经把徒步阅兵官兵的苦和累渲染到了极致,十年之后,我们将摄像机的焦点聚焦于何处?怎样才能拍摄出时代的变化?军队的变化?

十四个徒步方队,虽然身穿服装不同,但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内容就是踢正步,因为他们的共同身份是军人,所以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是一致的,宣传口径是一致的。节目刚开始的时候,第一轮线索摸下来,发现各方队的故事竟然出奇得一致。不是刻苦训练勇攀高峰的故事;就是忠孝不能两全的悲情。

怎么把十四支方队做出各自特色,成为拍摄中摄制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意味着一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过程,我也把这个过程戏称为“盲人摸象”。在最初的拍摄提纲拿出来之前,一点点开始摸情况,边拍摄边摸索,边摸索边汇总,只要有积累总能挖掘出独家故事。

就是因为在整个摄制过程中,摄制组坚持不懈的摸索,不急不躁的筛选。通过和受阅官兵们细致交流,徒步方队摄制组以主题化的创作思路最快速度确定了节目的基本框架结构。

不过“盲人摸象”经常会遇到“让摸不让摸”的问题。

部队严格的纪律约束,以及阅兵村特有的拍摄环境造成了摄制组并不是时刻都可以进行自由创作。5月份,徒步方队各个方队陆续已经进入阅兵村,但是我们的拍摄许可证件迟迟办理不下来,真正通知可以入村拍摄的时间也一直推到了6月中旬左右。而当摄制组进入阅兵村时才发现,与纪录片创作的排他性环境要求相去甚远,竟然是数十家媒体集体一周时间内地毯式密集轰炸阅兵村,一方面不能影响阅兵部队正常训练,另一方面有限的故事线索,典型人物又被同行拉去,面对如此同质化的创作趋势,摄制组该何去何从呢?

 

外围包抄 重点突破

 

阅兵是举国大事,各家媒体都将把镜头对准阅兵村,不仅是外围媒体抢着做,就连《军事纪实》栏目本身因为日常播出需要,也要做一批《直击阅兵村》,放在十一之前抢占收视高地。而《大阅兵·2009》作为《军事纪实》栏目的特别节目,不是为日常播出而筹备的,它的工作就是为了全面深刻的记录这次盛典,反映参阅部队面貌,进而反映十年军队建设成果的这样一个目的。因此要想在阅兵村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用新鲜感去招揽观众的眼球的创作思路明显是行不通的。

而面对如此多媒体的竞争,《大阅兵·2009》的优势在哪里?它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呢?

摄制组首先的优势是资源优势,因为摄制组本身属于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这一点是其他外围媒体无法比拟的,别的媒体无法深入到阅兵部队进行拍摄,而《大阅兵·2009》摄制组却可以。

二是人才优势,虽然摄制组的大部分成员并不是军人身份,但是无论是编导还是摄像,都有长期在部队拍摄的经验。我们熟悉部队的生活,知道部队怎么拍摄才好看,同时我们也熟悉部队规则,办事效率也是别人无可比拟的。

三是时间,《大阅兵·2009》摄制组是有野心的摄制组,从年初就开始筹划这件事,制片人魏纪奎长袖善舞,为摄制组争取到充裕了的资金,目的就是为了制作一部高水准的高清纪录片,因此栏目组有决心、有财力支持打一场持久战。

虽然时间已经很紧迫,但是为了提高效率和品质——不像其他媒体一样冲向阅兵训练场上拍一些到处都是“穿帮”的镜头。摄制组果断决定放弃苦苦等来的阅兵村媒体开放日,转向外围作战。

在一个半月时间内,摄制组租用6套高清设备,辗转于国内11个省市。轨道破例允许在机场跑道铺设,摇臂甚至架到了航行的军舰上。

在西安,摄制组近距离拍摄到了导弹起竖,机器人说话;在湖北,摄制组在飞机上拍摄到了伞兵从天而降的勇敢;在青岛,摄制组也拍摄到了水下潜艇中水兵们的实战化操作。

远至广东湛江,摄制组拍摄到了海军陆战队队员搏击海浪。近至长城脚下,摄制组拍摄到了某部特种兵的全能风采。

无论远近,这些辛苦拍摄的镜头都极大丰富了节目的画面,从而摆脱了单调的阅兵训练画面,提高了节目的广度与深度。

进入阅兵村后,摄制组 “盲人摸象”的摸索的过程也已经断断续续完成,经过三轮排选之后,确定了各方队的故事线索和主人公展开重点拍摄。由于前期工作摸得比较细致,和各个方队沟通比较好,此后拍摄过程中虽然困难依旧很多,但是目的性较强,各方队配合起来比较明晰。《正步人生》和《铿锵玫瑰》等集的主人公因为积累较多都已经有了故事化的可能。

 

流水作业 两线突击

对于《大阅兵·2009》摄制组来说,时间永远不够用。对于徒步方队摄制组来说,这一点尤为突出。因为徒步方队摄制组总共承接了8集的工作量,又是率先播出,因此播出压力大,制作时间更短。

就在整个摄制组按部就班的进行拍摄时,后方主编丁老师传来命令,徒步摄制组编导必须尽快回栏目,进行后期创作。这个命令打乱了徒步摄制组的拍摄计划。这个时间距离我们自己预想的时间相差了整整两个星期。

截止9月初,8集文稿只出了2集,所有室内采访都没有做。有些看似已经拍摄过的内容,文稿出来之后,发现还有大量镜头要补拍,顿时摄制组陷入空前危机。经过商量我和另外一名编导迟鹏进行了分工。由他先回去进行设备准备和素材上载,我和摄制组其他人员留在阅兵村继续拍摄。

由于那个阶段也是阅兵村最为忙碌的阶段,两名摄像潘少岗和戴晗出去联系拍摄并不顺利,每天拍摄的有效内容并不多,三四天过去了,拍摄进展依然缓慢。此时后方等米下锅,电话一直在催,我这里一边写稿子一边联系拍摄单位,手忙脚乱只想摔电脑。

非常感谢当时的助理编导班允玲,她以女孩子特有的温柔,非常体贴地照顾我们剩下的四个大老爷们,同时她也利用女性的沟通特长化解团队中出现的焦躁情绪。摄像潘少岗和戴晗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在危急关头发挥了沉稳,在拍摄现场,编导不能跟在身边的情况下,开动脑筋,不辞辛苦,拍摄了大量很有想法的镜头,后期剪辑的利用率非常高。也需要特别感谢制片王东峰,跑前跑后不怕劳累,现场当摄助,当场工,后期又不顾路远堵车每天坚持往家里送补拍的磁带。

在后方主编的一再督促下,我终于要返回栏目进行闭关创作了,当时手里已经粗略完成了5集的文稿,三集基本完整的拍摄素材,回家见到搭档迟鹏,我们两个心中都稍稍有点底了。此时迟鹏早已经把后期所有工作安排妥当,作为三年的老搭档,虽然拍摄中我们也会有分歧,会有争吵,难免磕磕碰碰,但是作为栏目优秀的编导之一,他不仅有一流的影像感觉,还有一流的工作态度。每次和他搭档都会给我非常踏实的感觉。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我始终坚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我们。

后期的工作是超负荷的运转,每天接二连三的电话快要把我的电话打爆,一方面要写剩下的稿子,一方面要编片子看素材,一方面还要遥控指挥前方的兄弟姐妹们补拍镜头,现在想来,没想到当时一个人分成三个人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只有在这样环境中,才能锻炼一个团队的能力,团队成员的能力。

想不起每天晚上熬夜到凌晨是一种什么样的疲倦模样,但是可以记忆起每到夜晚,因为胃酸所引起的胃部疼痛。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在这样的亢奋与失落中,一组组镜头累加在一起,一个个特技给人以炫目的感觉。终于在十月一日放假前,会同其他组兄弟,我们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了十二集的制作量。其中徒步方队第一轮就完成了六集。

在审片会上,中心领导对于《大阅兵·2009》给与了高度评价。走出审片会场,仿佛刚刚走出产房。痛苦的煎熬终于过去,一阵轻松袭来却又让人怅然若失。

节目首播的当天,我的手机快要被参阅部队的宣传干事打爆,他们非常忐忑地询问节目播出的情况,非常关心自己的方队在节目中有多长时间。面对他们的询问,我有些内疚,我知道即便是整个节目时长25分钟都用来表现一个方队,都不足以表现这些官兵们的辛苦与付出。

而一些原本在拍摄计划当中,后期因为节目结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纳入《大阅兵·2009》的故事,更加让我不能释怀。忘不了预备役方队宣传干事郑重交给我的一盘素材,里面记录了受阅队员张月的母亲临终前对儿子的叮咛;忘不了飞行学员方队的队员宋立阳临离开方队时的痛苦画面,在艰苦的训练中,这名英俊的士兵隐瞒病情坚持训练,直挺挺倒在水泥地上,磕坏了八颗牙齿;忘不了水兵教员徐静波在八一建军节的晚上嚎啕痛哭,千里之外,他的妻子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在妻子和孩子最需要他的时刻,他毅然选择了报效国家。在这里,我只想向这些时代军人致以崇高的敬礼,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从阅兵中,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这支人民军队永不褪色的本质,他们始终是人民的坚强后盾。

最后感谢我的妻子和父母,当我接受这个任务时,我的女儿刚刚5个月大,刚刚长出两颗牙齿,而当我做完这部片子时,她已经长了八颗牙齿了。我想十年一遇的大阅兵并不是谁都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它,我会把这份感动与经历深埋心中,将来告诉女儿,告诉她,当年爸爸见证了一场如何辉煌的盛典,告诉她盛典的背后,有着多少军人默默地付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