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在押人员协助武警官兵抗震救灾,无一人逃跑
(2009-05-04 16:59:13)
标签:
军事纪行栏目地震北川武警一周年汶川 |
分类: 人物篇 |
抗震救灾,武警北川中队的官兵们创造出了怎样的救援奇迹?守卫北川,他们又承受了哪些委屈?退伍分别,他们为什么会泣不成声?央视七套《军事纪实》5月7日20:03播出的《心系汶川》第三集《守望北川的日子》(上)为您揭晓
2008年5月12日以前,这里只是盘山路上普通的一个转弯,2008年5月12日之后,这里有了一个深情的名字——望乡台。
从这里向下望去就是沉睡的北川县城。许多人会在这里祭奠“5·12”地震中在北川逝去的亲人和朋友,望一眼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美丽故乡。由此,这块可以眺望地震重灾区北川全城的地理高地,被称为了望乡台。
这里,承载着许多人内心的牵挂和感伤。
这里,是我们故事开始的地方。向远处望去,昔日繁华的北川县城已是满目疮痍,那场灾难对于驻守在这座废墟边缘的武警北川县中队的官兵们来说,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是地震发生时,北川县一位群众用手中的DV摄像机记录下来的一段影像,由于摄像机在地震来临的瞬间摔在了地上,因此声音时断时续。不过,从这段画面上,人们依然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地震发生时大自然的咆哮。
这是当时北川县委礼堂外的景象,当时,北川县委正在礼堂内举行 “五·四创业青年”表彰大会。大地颤动的那一刻,礼堂内慌乱的群众像潮水一般涌出,伴随着的只有惊恐、茫然、不知所措,顷刻间,哭喊声、求救声、垮塌声……统统被纠结到令人窒息的灰尘中。
就在人们惊恐万分的时刻,身着橄榄绿军装的人开始在这段DV影像中出现并逐渐增多。他们是武警北川中队的官兵们。
那天,武警北川中队派出15名官兵到县委礼堂执勤,维护表彰大会的现场秩序。强烈地震突然而至,在生死瞬间,15名武警官兵没有一人退缩,他们迅速组织起来,背着受伤的群众从倒塌的礼堂里冲出来。
在救出第一批群众后,大地还在不间断地摇晃着,然而还有许多群众没有营救出来,官兵们顾不上自己面临的巨大危险,义无反顾地再次冲进了礼堂。
画面中的这个战士叫张辉,他背出的人是一名报社记者,一年过去了,已经退伍的张辉每当讲起当时的情景,他依然历历在目。
张辉已经记不清这是他救出的第几个人了,因为当时需要救助的人太多太多了,他只知道自己拼了命地来回奔跑着。
画面中的这个人是武警北川县中队的原副指导员贾达国。当时,他是县委礼堂救援官兵中职务最高的指挥员。
40多分钟,时间是那么漫长,15名武警官兵来回往返救人,他们早已经筋疲力尽;40多分钟,时间又是那么短暂,需要救助那么多的群众,武警官兵总觉得自己跑的还是不够快。最终,县委礼堂中300多名与会人员和在场的所有中小学生无一死亡,他们创造了一个救援的奇迹。
与此同时,北川县中队的其他官兵也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武警北川县中队驻扎在北川县看守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守在押人员。地震发生前,中队驻地共有15名官兵,另有三名战士在哨位上执勤。看守25名在押人员。
地震发生时,虽然看守所在瞬间就变成了一片废墟。但这里的武警官兵却无一伤亡,并且他们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还救出了17名在押人员。
然而由于通讯联络中断,在县委礼堂和中队驻地的战友们并不能及时了解相互之间的情况。
最终,大家在安全地带汇合时,他们才惊奇地发现,这么大的地震灾难中,全中队竟然没有一人伤亡。
然而在到处是废墟、到处都是需要去救助的生命的北川县,官兵们却顾不上互相问候,就马上布置新的救援方案。被救的17名在押人员也被武警官兵舍身救人的行动深深感动,不但没有出现一例逃跑事件,同时还积极配合官兵们进行营救。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看守好保护好在押人员是武警北川县中队官兵的第一责任,这个双手握枪,一直处于警戒状态的战士就是本片开始时的采访对象何劲松,他刚刚参加完县委礼堂的救援,就担负起了警戒任务,在这种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武警官兵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在把在押人员安全转移出去之后,武警北川县中队的官兵在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又持续救援了两个多月。直到救援工作全部结束,因为营区被毁,武警北川县中队担负的看守目标——北川看守所也已搬离,北川中队撤至绵阳市区。
灾后守卫北川
2008年9月24日,因地震影响而发生的一场次生灾害泥石流席卷北川,掩埋了近半个已是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根据上级命令,武警北川县中队重返北川,担负救援和守护任务。
当战士们再一次回到这里,面对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战士们的心情依然像大地震发生时一样沉重。
这里就是武警北川中队的营区——北川县看守所原址。地震后,这里的建筑全部倒塌,而在9月24日泥石流灾害之后,原来中队二层楼的营房和看守所已经基本被泥土掩埋。
2008年10月25日,随着最后一支外援部队的撤离,武警北川县中队开始全面担负起了守卫北川的任务。从此,他们成为了北川最后的守望者。
距离现在的中队驻地250米远就是北川老县城,到这里路就不通了。
这就是官兵们守卫的县城前大门。地震后不久,县城废墟就被铁丝网围了起来,北川县城实施封闭管制。但是在城南和城东各留了一个出口,被称为前大门和后大门,这是因为废墟中有一条路,它是靠山里的两个乡通往绵阳市的必经之路。因此,也只有这两个乡的群众凭当地身份证才可以从北川县城中通过。
战士们在这里把守的主要任务就是验证。
然而看起来简单的任务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因为要进城的除了里面两个乡的过路群众,更多的是想到废墟去看一看的各地群众和祭奠亲人的老北川人。这是一座封闭的县城,更是一座危城,为了群众的安全,战士们只能按照上级的规定,严格控制人员出入。然而,由于最初群众的不理解,战士们也遭遇了很多的委屈。
一般人在遇到袭击时,正当防卫合情合理,别说下意识用手挡一下,就是上去阻止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他们是武警战士,对群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铁的纪律。他们对这名妇女的态度,让周围的群众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上。
这样的事情在刚刚封城的时候每天不知会遇到多少次。然而这些战士们每一次都会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和劝阻。春节期间,每天这里会来几百人,很多战士把嗓子都喊哑了。
那时,战士们住的还是临时搭建的帐篷,体力大量消耗和情绪受到影响的战士晚上回到营区,没有电视,没有图书,他们面对的是无法排遣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孤独和寂寞。然而,他们在顽强的坚守着,完成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是他们惟一能够支撑下去的理由和信念。
如今的中队已变成了两层的板房。这次我们采访退伍战士张辉,他特意提出想回到中队看看这里的战友兄弟,我们答应了他的要求。来到中队时,战士们正在进行训练,看到张辉的到来,战友们热情地把他围了起来。
张辉已经离开中队快半年时间了,但回到这里,他仍然感受到了战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对他来说,除了地震,还有一个日子同样终身难忘,那就是退伍的那一天。
2008年11月24日,是武警北川县中队的老兵退伍的日子,退伍仪式特意选在了中队的原址。
入伍来到北川县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从没听说过这个小县城。在这里,这些80后年轻士兵度过了他们生命中第一段远离家人的时光。虽然他们退伍离开北川县时,这里的一切都已成为废墟。然而在地震中与战友们生死与共的那些经历,却将永远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第二天,这些共同经历过生死劫难的兄弟,这些灾难都没能使他们分开的战友们却要分别了。
听说战士们要走了,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唐家山大水村村民也一早赶来送别老兵。一身身艳丽的羌族服饰,也许是希望能让战士们将北川的那份美丽永远留在他们的心底。北川碎了,但人民群众的心没有失去希望,他们永远记得这些曾经与他们生死相依的武警官兵。
然而,再多的依恋和不舍,也到了终于要说再见的时候。夜幕降临,武警中队驻地燃起了熊熊的篝火,老乡们自发的来到这里为老兵最后一次跳起羌族欢快的锅桩舞,送别即将回到自己故乡的亲人们。
欢乐的气氛未曾消散,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离别的夜晚。一曲曲动人的舞蹈,一次次人民群众与武警官兵之间深情地拥抱,似乎,那个冬天的夜晚并不寒冷。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曾经在大地震时勇敢地营救无数人民群众的老兵们走了,带着对第二故乡北川县的无限牵挂和忠诚,他们告别了这块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新兵们要来了,北川最后的守望者,将迎来一群没有亲身经历过大地震的年轻士兵,面对一座再也唤不回生命的静寂之城,新兵们将怎样适应这里的一切呢?北川最后的守望者还会经历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将镜头转向那些依然默默守护在这里的武警官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