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线间的山谷极限行军


标签:
军事纪实栏目行军泥石流自治州受灾群众 |
分类: 事件篇 |
2008年11月2日云南某地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为救援6万多名受灾群众,武警官兵们遇到了哪些危机和险情?他们又展现了怎样的坚毅和勇敢?《军事纪实》5月5日20:03播出的《深山中的危险行军》为您揭晓。
子弟兵临危受命救援受灾群众
2008年11月2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2万多间房屋损毁倒塌,6万多名受灾群众急需转移安置。如此严重的灾害,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
接到抢险救援任务后,武警云南总队楚雄支队官兵,从楚雄市区出发,分两路前往灾情最为严重的楚雄市西舍路乡和双柏县鄂家镇。
这是前往西舍路乡的110名官兵,楚雄市区距离西舍路乡180多公里,虽然是山路,但正常情况下8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然而这一次行军已经整整过去了14个小时,直到11月3日中午,救援官兵依然没有到达西舍路乡,他们到达的嘎么村距离西舍路乡还有80公里路程。
西舍路乡处于深山区,交通原本就很不便利,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前,降雨天气一直持续了半个多月,许多路段都出现了塌方现象。11月2日泥石流发生后,进入西舍路乡的所有道路,已经全部中断,更让官兵们感到焦急的是,灾情发生后,灾区的食品、药品等物资十分紧缺,同时伤员的救治和房屋损毁后受灾群众的安置,都急需外界的援助。
然而,由于道路中断,救援部队只能一路绕行七百多公里到达哀牢山西麓,然后再从这里穿越哀牢山腹地,才能最终到达位于哀牢山东麓的西舍路乡。
哀牢山是云岭向南延伸的支脉,平均海拔高度2000米以上,山势陡峭险峻,林木茂密,即使是在平时,也极少有人穿越过哀牢山腹地。按照一般情况,乘车通过80公里的路程需要4个小时,这一次,武警官兵穿越哀牢山却面临着重重困难。
车队刚刚进入哀牢山区,滚落的山石和倾倒的树木就随处可见,所有车辆行驶起来都必须异常小心,走走停停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是一块大约四五吨重的山石,刚才正好从头顶的山坡上滚落,所幸的是山石砸在了两辆汽车中间。如果这块山石砸在了车上,轻则车辆损坏,重则伤及官兵,这样的情形,让大家吃了一惊。
重达几吨甚至十几吨的山石随时可能会从山坡上滚落,不但危胁着官兵们的安全,也严重影响着救援部队的前进速度。但面对一块块拦在道路中间的山石,大家只能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一点点地将其挪开。
和巨石拦路相比,路面积水凹陷更阻碍着部队的前进步伐,这一段山路由于长时间的雨水浸泡,路面上已经满是稀泥和积水,经过这里的车辆一下陷入到了泥泞之中。在这段山路上,官兵们一脚踩下去,脚踝基本就已经被稀泥所淹没,而沉重的运输车辆陷在其中,只能靠人力牵引才可能摆脱困境。
虽然官兵们心急如焚,但眼前的行军却愈发困难了起来。下午4点多钟的时候,在哀牢山腹地,车辆已无法继续行驶,官兵们只能沿山间狭窄的小路徒步行进。从这里要到达西舍路乡大约还有50公里,此时,天空中的雨滴再次密集地落下,使原本已满是泥泞的道路越来越湿滑难走,道路一侧高达十余米的山崖更让官兵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夜色降临后,浑身已被雨水打湿的官兵们行进中不得不加倍小心。
虽然夜晚徒步行进的速度和白天相比更缓慢了许多,官兵们却一刻也不愿意停下脚步,他们知道,自己每前进一步,就靠近灾区一点,更接近了那些亟待救助的受灾群众们。
从楚雄市区出发算起,此时,武警云南总队楚雄支队的110名官兵,已经连续行军将近24小时,但官兵们依然用歌声相互鼓舞着士气,他们希望能走得更快一些,以最短时间进入到受灾点,对那里的群众实施救援和帮助。
然而,在漆黑一片的大山中,向导也几乎无法辨认脚下的道路,随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和塌方,更对官兵们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指挥员不得不决定部队原地休整,等到天亮,再继续行军。
徒步行军中,官兵们随身携带的都是群众最急需的药品、食品之类的救灾物资,由于没有宿营装备,身后的被子也已经被雨水淋湿,官兵们只能在火堆旁度过这个漫长而寒冷的深山雨夜。
官兵紧急后撤躲过劫难一场
11月4日早晨天刚蒙蒙亮,在雨夜中焦急等待的110名官兵重新上路,他们的脸上仍然带着疲倦,但他们的身上却都充满着力量,在官兵们看来,走过这最后的30公里山路,他们就将赶到急需救援的受灾群众身边了。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这30公里的路途却是那样的艰难和危险。
就在距离西舍路乡大约还有10公里路程的时候,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从行军队伍的前方突然传来紧急后撤的命令。
原来,救援官兵刚才在前面被一条3米多宽的水沟所阻拦,据向导说,他们可以直接趟过水沟、继续前行。
但是,带队走在最前面的副总队长郭建华却没有在这个时候马上下达命令,他的心里一直紧绷着安全这根弦。
也正是这样一个决定,让救援官兵躲过了一场劫难。
刚刚发生的泥石流让官兵们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类似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降临。
前方的道路已经彻底阻断,身旁不断滑落的泥浆也提醒官兵们,必须尽快离开这个地方。然而,即使身处险境,武警官兵仍然没有忘记肩负的使命,他们还要继续寻找前往西舍路乡的道路。
正当官兵们向后迂回,寻找另一条通往西舍路乡的道路时,本来就十分危险的这个地段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几分钟前他们路过的一个小河沟,原来的水位很浅,只能没过脚面,而这时水位却大幅度上涨,已经没过了膝盖。
从山上汇聚而成的水流在迅速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变成山洪直冲下来,如果不能及时回撤,部队很可能就会被困在这里。
即便撤退,情况也十分令人担心,来时的道路原本还有两米多宽,而现在却有一半的路面都塌陷了下去,最窄的地方甚至还不到半米宽,而且路面上处处可见四五公分的裂缝,一旦裂缝扩大,道路再次塌陷,正走在上面的官兵们就会跌落到深沟之中。
情况危急,指挥员果断决定,队伍迅速拉开距离,每次一个人快速通过,以避免人员过于集中造成道路塌方。
极限行军破解救援困境
虽然110名官兵迅速撤离了危险地段,但是另一条通往西舍路乡的道路,也因为刚刚发生了严重的塌方而被彻底阻断,一时间,救援官兵向西舍路乡进发已经无路可走。
受灾群众就在10公里外等待着救援,官兵们仿佛已经看见他们期盼的目光。可眼前这个严峻而冰冷的现实,让官兵们的心几乎跌到了谷底。
救援行动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通过卫星电话指挥员得知,另一路由楚雄出发的40名武警官兵,已经从双柏县鄂家镇进入了灾区,鄂家镇成为了通往各个受灾点的惟一通道。而目前的情况是,去往西舍路乡也只能从鄂家镇经过。上级指挥部命令,这支被困哀牢山上的大部队,必须以最快速度前往鄂家镇,并从那里进入西舍路乡的受灾点展开救援。
鄂家镇也位于哀牢山东麓,这支由110名官兵组成的救援部队,必须从现在所处的哀牢山西麓绕行八百多公里,才能到达鄂家镇。然而,由于夜间公路上出现了浓雾,车队只得缓慢前行;而进入山区后,崎岖的山路更影响着部队的行进速度。
整整一天的时间过去了,这支救援部队终于走完了八百多公里路程,此时,110名武警官兵已经在路上奔波了3个昼夜,而眼前的任务,还将继续考验着他们的意志。
鄂家镇是救灾物资的集中存放地,而这支救援部队要去的西舍路乡受灾点,离鄂家镇足足有30公里的路程,官兵们需要每人肩扛50多斤的救灾物资,徒步前往受灾点。由于受灾点的物资极为匮乏,官兵们每天都要往返于鄂家镇和受灾点之间进行物资运送,而一次往返,距离都要达到60公里。此前的连续行军,官兵们的体力已经大量消耗,这时,官兵们经受的是身体极限的考验。
然而,在前往受灾点的山路上,武警官兵却仿佛不知疲倦地行进着。
此前,在哀牢山中所遭遇的道路阻断,让这支部队没能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而眼前的任何困难,已经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时刻,每一名官兵心里都十分清楚,只要自己多出一份力,受灾群众就会少吃一点苦,他们要以加倍的努力投入到救援行动中。
其实,不仅仅是这支由110名武警官兵组成的部队,所有参加这次救援行动的武警云南总队的官兵们,都是历经了重重困难,以同样的精神和意志投入到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当中。
从11月2日到11日的9天时间里,武警云南总队先后派出楚雄支队、昆明支队、大理支队的600多名官兵投入抢险救援,共搭建帐篷360顶、简易房屋220间,搬运各种救灾物资达160余吨。他们当中,行程最远的部队机动距离近2000公里,徒步行军达420公里。
一座座帐篷搭起来了,受灾群众再次感受到家的温暖,一袋袋救援物资运进来了,受灾群众心里更加地踏实,生命垂危的病患得到了及时救治,莘莘学子的身影又出现在了临时校舍里。看着眼前的一切,这些大山深处的彝族群众们深深地感觉到,正是这些穿军装的人给灾区带来了希望,正是人民子弟兵给他们带来了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
2008年11月11日,当武警官兵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准备悄然离开灾区的时候,所有灾区的群众都自发来到了道路两旁,他们要为这些可爱的武警官兵们送行,他们要以最为淳朴的方式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而对于这些武警官兵们来说,在这次异常艰险的救援行动中,他们不仅经受住了考验,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更以非同寻常的勇敢和坚毅,又一次展现了军人一切为人民的无限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