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姚日来原创职业发展技巧杂谈 |
分类: 经典文章 |
姚日来/文
相当一部分人,对得到和付出往往以“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衡量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二哥谈起自己石材厂有这样一个人叫老齐,都快50岁了,还是一名石材切割工,每天在嘈杂的机器声中,需要搬运几吨石材,看得让人心疼。更为可怜的事,老齐所拿的工资也不算高,是该材厂所有工人平均工资水平。可论技术和能力,老齐是相当出色的,能切、磨、雕,同时更擅长计算,对石材尺寸安排、步骤,用最少的料切出最多石材方量,这是很多老板都喜欢的。
那么,老齐为什么老是得不到重用,自己工资都得不到提升呢?
老齐有一个特点,每天工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开始磨洋工。厂管理人员要求其加快进度,他会很认真地告诉自己一天工作量,能苦多少钱,自己拿多少,最后老板会得多少。
这种计算相当准确,看上去也很合理。
有一种行为至今令二哥头痛。
有的时候,客户来厂里交谈,老齐有的时候会上来搭话。当老齐了解到客户是怎么定价的时候,他就会对客户石材定价进行评价,而且很具体算出客户做了多少钱,老板成本多少,被老板能够赚多少。
最后,二哥只能下一个命令,凡是客户来洽谈,杜绝老齐出现。
有些人很聪明,也很能干,但往往是聪明过头,计算太精,结果反被聪明误。
算计多了之后,就开始计算自己的得失,开始计较自己的得失,结果出现一种情况,表面上好像觉得自己付出和得到相对等,结果成为了制约自己得到更多的机会。毕竟,自己算精了,老板更精,最后自己给自己算“死”了。
回头再看老齐,脑子也聪明,可都将近50岁了,还在一线做苦力活,看上去很可怜,但背后必然有让人可恨之处。
反向思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有这样例子吗?
姚日来简介:
工商管理硕士,知名培训师,中国实战培训的积极倡导者,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卷烟品牌营销研究和培训,现就职于红塔集团。先后在合资企业、咨询公司、私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担任过各类管理职务,具有十年培训经历和较为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出版专著《烟草培训师培训教程》、《职业成长——比薪水更重要的十堂必修课》,在各类管理杂志及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第十四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及省级、集团级各类奖数十项。欢迎加入“人力资源及培训”讨论QQ群:179918870
QQ:2587865018
QQ群:179918870
微博:http://weibo.com/yaorilai
博客:blog.sina.com.cn/yaori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