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的民主意识
(2010-06-15 12:46:49)
标签:
姚日来原创感悟生活杂谈 |
分类: 个人日志 |
姚日来/文
追求民主是每个公民所渴望的。
但是,对于民主真正的含义,很多人并不理解。以民主选举为例,就很难体现所谓真正的民主。
记得笔者上大学的时候,不管是选举班干部,还是选举先进荣誉的时候,都会一种情况,那就是获得被选举的人,基本得票都是10到15票之间,不会多于这个票数。后来,笔者当班团支部书记,把选票进行观察,结果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那就是当选的人员得票是自己宿舍的同学(一个宿舍8人),再加上女生5人,以及分散在其他班级宿舍的零散同学。这就是民主选举的结果。如果刚进入大学是如此,可以理解为对大家还不了解,但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是如此,说明这是一个群体的潜意识行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当班干部,并不在于他有多大能力为这个班级做贡献,而在于是否是某个区隔群体的代表。
这是大学生现象。
大学生整体素质应该来讲,是很高的。至少文化素质是可以的,如果这个群体是如此,很难想象其他群体会好到哪里去。
有一次听说福建老家选举村长,最后形成什么样子了。那就是村里分成几个派别,以原有血缘亲近关系来决定投举哪个人当村长了。有一个候选人攻击另外一个血缘中的人,说他们都是捣蛋、混蛋。至此引起这个血缘家族的人愤恨。结果呢?大家外出打工的都千里迢迢赶回来投上一票。自然,被攻击血缘的家族的所推举的人最后选上。但是,这个人是不适合当村长的,可是,为了家族荣誉而战了。
这就是典型的民众民主行为。
如果说大学生是因为经验不足而不知民主的内涵,农村的乡亲们是因为仇恨自发组织,那在日常所谓大企业白领人士会如何呢?
笔者是一个大型企业的员工,从原来一个部门竞争上岗到另外一个部门,成为这个新部门的一个科室负责人。快一年了,经过笔者参与,部门获得了先进党支部,理由是笔者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写了一篇政研论文获得一等奖,二是在去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笔者给相关部门出主意,并参与到集团在实施这项活动中,写了一篇《改革推动红塔科学发展》的文章。一年过去了,恰巧进行支部委员改选,原支部委员是另外一个科室领导,且自身也觉得因为行政事务很多,不再适合担任下去。当然,支部书记希望笔者能够担任,就借此支部改选,把笔者作为候选人推荐进去。当会议结束之后,我赶紧向支部书记汇报了情况,说领导是否考虑到人有一种本本主义,我就讲了大学选举的事情。书记说,还会有这种事情?
在支部委员选举中,果不出所料,笔者得到了只有科室人员的票数,当然,笔者感到荣幸的是,还有其它部门的人选自己。
在周围选举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当所被选举的候选人是自己不认识的,或者跟自己毫无相关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当是自己认识的,或者是区隔为自己所在的群体的时候,就会关注,甚至是关心和参与了。当然,我们很多单位和组织往往也表现为这种行为,那就是自己组织或者群体的时候,会十分关注,甚至下达文件或者通知,让组织内的成员毫无条件的参与。一旦没有自己内部成员的时候,根本不理睬。这就是周围群体的行为,背后隐含的是一种民族文化,那就是“家”文化,小团体文化,小家族文化。
其实,民主在小范围内是没有的,因为大家彼此都认识,使得感性大于理性。为什么组织中绩效考核不能采取360考核方法,原因是感性占据人的思维空间,也就没有所谓民主所言。那么,什么时候才有可能民主呢?也就是感性比重很小的时候,理性占据上风,民主才有可能发生。但是,很多时候,民主选择被泛滥了,结果该民主的时候没有民主,不该的民主乱民主。其实,不该民主的时候去做民主,背后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集体决策集体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