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姚日来原创成长感悟职场职业生涯杂谈 |
分类: 个人日志 |
红塔集团人力资源部
首先,先回答非名校问题。
自然,讲到名牌大学,大家先想到的是清华、北大、复旦这样名校,这是全国性的。之后,我们想到云南省的名牌大学,排在第一的是云南大学,其次是昆明理工大学。
可是,作为我们玉溪师范学院这样的学校,自然是三流院校。
学校重要吗?
学校当然重要。能够考入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名校,那至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智力超群。
大家都知道,考试能力有的时候不是依靠努力能够就能够实现的。比如,像清华、北大、复旦除了努力之外,天赋是占绝大部分的。我有一个亲戚,据他所言,看英文单词看一遍就记住了,自然,他成为我们那一届清华大学的报送生。后来,因为出现89动乱,全国取消报送生,可是,时间已经过了5月份,临高考7月只有不到两个时间,但他在高三大半年时间里再也没有看书了,毕竟原来计划是保送清华的。于是,自我埋怨是没有出路的,再次拿起书本复习。最后,他还是考入了南京大学。这种人是有绝对的天赋。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连续三进三出某知名大学的学生。
这些人,在学习方面,有绝对的天赋。
然而,这种人,是人中极品,是极其少数人。
学校当然重要。
好的学校能够有更好的老师来教育。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好的老师,不仅能够让你学到先进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你能够接触成为一流人才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毕竟,在名校的老师,不仅竞争激烈,而且他自身就是成功人士。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师娘跳鬼神。
意思就是说,通过成功人士的影响,自然自己就会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学校当然重要。大学毕业的时候,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莘莘学子而言,社会对你的认可,很难通过你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说明,就能说你就是能够为企业作出巨大贡献吗?其实,每个人都会说自己是人才,没有人会说自己不是人才。
记得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在是否为干部的这一栏上,居然可以填上是干部。可是,我什么都不是呀。其实,这个说明什么,人才的标准不同。
那么,作为用人单位,为了规避风险,尽量降低风险,自然选择那些人才比例较大的人群,那就是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
记得我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是一所三流院校。当到红塔集团应聘时,人力资本不够。当时我没有听懂,后来自然明白,就是竞争力不够。
那么,如果我们不是名校怎么办?如何看待?
首先,我们无法改变现实。
当我们在高考之后,已经就决定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如果我们再以此来讨论自己的将来,以此为借口不努力学习,那是自暴自弃。
对于一个成功人士的思考问题方式,一般而言,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要太过多的关注。更多的关注是未来,因为过去我们无法控制,未来却掌握自己的手中。很多时候,当自己觉得为时已晚,恰恰就是最早的时候。可是,很多人往往陷入了一个对过去后悔的泥潭中。记得我有一个同学,读MBA时期,还是单身。我开玩笑地对他说:“赶紧找女朋友了。”那位同学是这么回答的:“老姚,不像你呀。以前念大学时,人还小,什么都不懂的,所以容易泡到。如今,大学生太现实了,为时已晚了。”我就觉得奇怪,念研究生不是更好吗?可他偏偏说为时已晚。我不难想象,等到读MBA毕业之后,将来他又后悔自己在读研究生时不好好把握,永远陷入自我后悔的泥潭中。
其次,压力意味着动力
对于一个人而言,其实,考入非名校并非就是一件坏事,关键是自己是怎么把握。人生遇到挫折并非就是坏事。当在学校遇到的挫折越多,以后步入社会就会越成熟。因为在学校的挫折,付出的成本最低。如果你步入社会之后,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有时,在社会中,一次无知的举动,将会给自己或者命运带来决定性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旬,有一单位,来了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生。在那个年代,能够有清华大学毕业生来偏远地区,那可是宝贝呀。大学毕业之后,经过入厂培训到各车间。这位大学生自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与众不同。于是,第一天上班,就跑到车间主任办公室,问领导:“我来这里上班,我的办公桌在哪儿!”车间主任怎样形成的呢?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哪有一上班就有自己的办公桌呢?自此,被车间主任认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从,这位大学生被打入了冷宫。我们不讨论这个企业用人理念(其实,在那个年代,有先进的用人理念并不多见),但这位大学生如何从学生转型为社会工作人员值得借鉴。
第三,名校毕业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如果说自己是名校毕业就能以此高枕无忧,那就是无知。社会竞争不是依靠你是不是名校,而是靠自己是否有能力,有实力。名校可以助推成功,但绝对不能成为铁饭碗。名校可以在你大学毕业的时候,找到更好的工作,选找更好的平台。人生竞争是一项长跑运动,不是短跑运动,不可能在一天,一个月时间内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漫长的几十年。因此,人生竞争除了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具备起跑优势,但不决定最后长跑的结果。因为,长跑不仅需要好的起跑线,而且需要毅力、耐力和方法。
那么,对于一个非名校毕业的学生而言,在起跑线处于劣势外,唯一能做的是自己的耐力、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
然而,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么度过的,一会儿看这个时髦就做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流行又跳去做那个,凡事浅尝辄止,最终只会一事无成。其实,一个人一生只需要做对一件事就算得上成功。有人卖米线买出了一个产业集团,云南昆明的江氏兄弟集团就是卖米线卖出年产值过亿元。同样,卖烧饼卖出了世界超级快餐连锁店,那就是卖当劳。因此,看准一件事之后就要执著地去追求,而且要相信这件事本身能够成功。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如果卖20年烧烤,只要他不断研究其中,而且奥秘,能够坚持下来,他一定会卖出名气来。
关于非名专业问题。
专业没有名气和非名气问题,那是在不同时代,按经济学说法,就看这个专业是否供过于求。供不应求,就必然是热门专业;当供过于求,就是冷门专业。
过去高级技师没有人要,可现在千金难求。
对于专业问题,需要冷静的判断。
我认为,至于现在是什么专业并不太重要。关键是你是怎样看待专业的问题?
由于环境及自己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对专业选择是无知的,更是盲目的。据统计,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毕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并不相一致。
曾经在很小的时候我们都写过“我的理想”这类的作文,小孩子也不知道理想不是职业,但是为了讨老师的开心我就说自己的理想是老师,而心底的愿望是唱歌演戏,但是说实话要被批评“思想不端正”的,于是我就端正的撒谎了。
至于专业如何,就看你如何思考专业问题。
关键你是否能够判断你的专业对你将来有没有用处,也就是人有没有洞察力。
有一个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作为当时他所在公社370名参考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当时他填自愿的时候,一个是北大物理系,一个是复旦大学物理系,这些是主志愿;还有副志愿,第一个是扬州师范学院,第二是南京化工学院,第三是江苏工学院。后来考入江苏工学院内燃机专业,理由就是他觉得自己以前开过拖拉机,所以就应该考这个。这个人是谁呢?就是科龙集团前董事长顾雏军,2004年风云人物,2005年被香港大学 郎咸平教授炮轰的。1982年考上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的研究生,并选择了冷门专业。
之所以选择冷门专业,他是这样解释:“我本科学的是内燃机,是一个非常工科的专业,然后我想研究生考一个工科偏理的专业吧。跟内燃机最接近的当然就是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虽然也是叫物理,但实际上是研究各种能源转换的。所以,后来我整个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能源转换的。后来我还研究了一些发电的题目和非常规能源,比如说太阳能和地热能这些东西。制冷绝对是个偏门,读硕士时,班里只有两个学生。但我喜欢在冷门里找乐趣。当然制冷和制热是一回事,这两个都属于工程热物理的范畴,我当时一直认为我会成为这个领域世界知名的科学家。”
有一个想法,如果大家现在开始,就开始专注某个领域。长期研究,比如,研究快餐业、比如研究经销商管理。等到大学毕业或者若干年之后,你就有一堆自己的研究成果。就业的时候,你就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参加竞争的时候,就是你最大的资本。
其次,如果工作不好找,完全可以自己创业,也容易成功。
如果你想进入垄断行业。垄断行业的人都比较懒,并不是他们天生如此,而是环境使然。自然,他们虽然都知道这个行业的基本东西,但都研究不深。如果你能有机会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独特观点和解决之道,你就是这个行当的专家。对于创业,当你作为“医生”的角色出现,那将是很专业的。
天下烟叶在云南,云烟之乡在玉溪
家有贤妻,就抽玉溪
个人简介:
姚日来,烟草行业十大知名培训师,工商管理硕士,红塔集团战略研究员,现担任红塔集团人才开发管理科负责人,集团管理类首席内训师,《销售与市场》烟草专刊特约撰稿人,烟草在线专栏专家,玉溪顺兴石材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浙江省温州亚美信管理咨询公司、新加坡开锐管理咨询公司、玉溪三维知识管理咨询、北京清蓝管理咨询、昆明君略咨询、厦门启智管理咨询公司等国内多家机构特邀培训讲师,玉溪聂耳书城大讲坛专家组成员。曾担任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训练中心昆明班教练,北京远京管理研究中心培训部主任,西南负责人。有着丰富的企业培训和管理咨询经验,曾为红塔集团、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浙江温州烟草、四川烟草、四川南充烟草、四川内江烟草、四川乐山烟草、福建南平烟草、西藏烟草、江西烟草、红塔铝业、昆明铁路局、云南烟草学会工业委员会、玉溪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玉溪江川烟花爆竹企业、云南省人事厅、云南包装厂、昆明世昌经贸、昆明泰丽国际酒店、河北驼马集团等几十家企业组织内训和管理咨询。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聘讲师,主讲《应用心理学》、《人际关系学》、《职业规划与管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等课程。曾在《销售与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理财》、《中国驰名商标》、《现代物业》、《东方企业文化》、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国烟草在线等杂志网络媒体发表各类文章上百万字,详细了解请“google”或“百度”姚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