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房”制,实在有点不着调
自从去年底有人在房价高烧的情急之下,出了个“一户一房”制的馊主意起,关于在我国城镇实行“一户一房制”的争论就一天也没停歇过。最近,有位专家又出来充大头,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一户一房”制的实施。
不应该怀疑,提出“一户一房”制的初衷是好的。在目前房价疯长之下,部分富裕家庭购买了多套住房用来投资,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假象,实际上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是望楼兴叹,这是个事实。可是,“一户一房”制的想法,看似注重了结果的公平,实则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传统“大锅饭”思想的延续。这样的理论,如果在坊间议议,我会理解为对高企房价的焦虑,一旦这个主意从专家那儿冒出来,我就不能不说是个不着调的馊主意了。
乍一看,专家此次提出的“一户一房”制,专指的是带有福利性的住房,仔细一瞅,专家的立论基础确并非在此。大抵我们的专家尚未糊涂到福利性其实即为保障性,政府刚刚下决心要努力让住户困难人群实现“一户一房”,显然,此时再提
“一户一房”制,并无特指意义,而是就整个住房市场而言的。如果这样,我们便好有一比,若因为粮食短缺,有人在吃大餐,有人粗茶淡饭,为寻求平衡,这时的政府不是想办法让更多人吃上大餐,而是别出心裁的强制施行
“一人一顿”制,岂不让人笑掉牙?
如此说来,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二十多年了,专家们并没有走出一遇到什么沟沟坎坎,第一反应就是回到计划时代的思维怪圈,似乎只有回归到计划的老路上去,才最简便、最不用费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房屋作为流通的商品,消费者有权利自主购买,倘若实行“一户一房制”,等于否定了房屋的商品性。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一户一房制”
是减低市场需求的无耐之举,其明显的国家强制性,不仅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又会造成新的分配不公,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实,“一户一房”制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当年计划时代的福利分房就实行的是一户一房,但实际情况并未如人所愿,没房的一样没房,有房的分了一套,还有一套,甚至几套。福利分房没有解决好的监督问题,如今也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听上去很美的建议,恐怕只能是学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一户一房制”的本意是为了降低房价,让住房能够达到一种“平均”,但这样做,就必然要求已经拥有多套房的人,抛售第二第三套房,进入二手房市场,这样势必造成房地产行业的整体缩水,彻底破坏房地产市场的经济生态,从而直接打击国民经济的发展,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个浅显的经济规律,已经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专家不该不懂。此前,最早实行过“一户一房”制的英国,已经给我们敲响过沉重的警钟。房地产价格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英政府情急无奈之下,曾经采取过此下策。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长期的问题,反而因前届政府的短期行为,把沉重的财政负担集中转嫁给了后边的政府,最后受害的当然还是普通百姓。
政府必须出面解决住房问题,是全世界的通用法则,是绝对真理。遗憾的是,我们在推行住房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却忽视了公共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应该说,这是我们在住房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可喜的是,这个失误的教训已经被我们认识到,并且被逐步地体现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新政中。
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扩大和强化政府的保障,那些习惯于走市场和计划极端,不着调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绝对平均主义,绝非解决问题的正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