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为我们树了怎样的一个样本?
在一片质疑声中,郑州市政府开始了一项大胆的尝试。郑州市政府宣布,成立郑州公共住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专门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周转房和农民工公寓,托管、处置市区内问题楼盘。
之所以说其大胆,是因为郑州市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上勇敢地“大包大揽”,断掉了自己的所有退路。从此,在此地,在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问题上,除了政府,再找不出另外的责任方。试想,在住房这样社会公众甚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上,郑州这样做,岂止是决心的简单宣誓,简直就可能是一种引火烧身,此举足见郑州市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胆识和勇气。
很显然,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下,房价快速上涨,影响了民生,此时,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并不现实,郑州市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动用了“有形之手”,来解决纯市场行为不完善的地方,做市场行为不愿意做的事。并希望通过增加政策房房源的投放量,平抑目前高企的房价,以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地运行。
“政府干预才有保障”,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其实,郑州在政府保障性住房问题上走“一条龙”模式,并非郑州的独创。在香港,公屋制度解决了香港30%以上、约200万人口的居住问题。而支撑香港公屋制度的实质就是政府深度介入,香港的公屋运营几乎完全由政府包揽。新加坡,之所以成为全世界住宅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得益于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住宅保障政策,政府成立房屋开发局,深度干预承建公益性的大众住房。
反观我们,至今,绝大多数城市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主要还是采取由开发企业来承担的模式,政府始终把自已放在进退自如的有利位置上,也正是由于政府在建设全过程链条之外的游离,尽管也花了不少力气,政策扭曲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保障性住房从一来到我们这片土地上,就问题不断。开发企业截留房源、倒卖房号、不公平售房、提高利润率、出现质量问题、不配套、无法控制工期,应有尽有。甚至出现一些企业人为囤积土地,利用土地升值和政策调整,获取不当利益,使得许多经济适用房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导致政府下达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迟迟无法落实,一边是房价抬起高昂的头,一边是政府保障的囊中羞涩,力不从心。
不必讳言,从媒体大量的背景介绍中可知,郑州也是被逼无奈而作此模式选择的,但不管怎样,行动毕竟比一打的纲领更管用。眼下,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涨过快、价格过高,原因就在于住房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与不完善。这一点,已经不再是什么理论问题。在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同步考虑操作模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仅仅让私人发展商建房子,让大笔的利润完全流入发展商口袋的现状;政府重新理直气壮地介入建设发展保障性住房,不仅让数量、质量、分配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而且可以把得到的利润,即时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再建设。在当前,郑州选择走政府深度介入之路,我宁愿相信,是政府对这个问题认识深化的开始。
当然,正如质疑声所言,郑州率先运用这个成熟模式,才刚刚迈出可贵的第一步,需要破解的难题还很多。公共住宅公司模式好学,实现制度的透明化、实行有效监督、确保公益性、提高运作效率、规避土地出让方面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等等,就不那么简单了。还有,在对房地产基金至今还没有开禁的情况下,郑州市政府开建“公屋”的决心,表现在将财政收入的6%补贴到“公屋”发展上,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些,恐怕都还只是个未知数。
但是,无论如何,郑州市政府成立公共住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搭建了多元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新平台,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采用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经营社会公益事业的新样本,而且给我们树立了政府勇敢、完全承担社会保障责任,最大限度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新形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