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新政的漏洞“盛宴”了谁?
前一段,热议多时的提高第二套房贷首付比例传闻,终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宣布“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坐实。至此,政府在房价涨势如虹之下,再次以金融调控,表现了一次抑制投资、打击投机、平抑房价的决心。
坦率地说,提高房贷首付一直被认为是对房地产业最猛的一剂“药”。显而易见,提高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对于打压投资过热、楼市上涨势头和银行规避房贷风险,具有双重意义。
毋庸置疑,自公众对高企的房价怨声不断始,有关部门已经把能够动用的调控手段统统试了一遍,这些不能不说是顺民意、从规律、讲科学之举,初衷甚好。
然而,一些调控政策的出台,总是带着某些天然的漏洞,给日后打“补丁”留下空间。令人遗憾的是,此次新政亦不例外,从在节前匆匆出笼的上调首付比例看,仍留下了诸多指向上的空档,其方向和目的太像忽左忽右的“迷魂拳”。
“首套自住房”和“第二套以上住房”概念的模糊界定,首先为这一新政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补丁”位置。第二套房贷款新政9月27日出台后,如何认定“第二套房”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原本以为长假后一切会水落石出,没想到,各地商业银行的“房贷细则”,对何谓第二套房的解释,猫是猫,虎是虎,百花齐放、五花八门,实在让人一头雾水,楞是陷各老百姓于雾里看花的境地。
政策设计的粗略,往往会在其一出世就带着天然的缺陷,轻则让人无法适从,重则伤及其余。且不论银行个人征信体系是否完善,跨行跨地区的信贷款如何进行核查操作,即便是夫妻双方用各其名购买住房,同一家庭内的子女和父母分别以不同人的名义购买的第二套住房都将是纸上谈兵的甄别。抛下这些都不说,这个政策也会因为设计上的“一刀切”,而挡住那些因为家庭人口增加而确需提高居住条件者,改善生活品质的脚步。显然,这是不公平的,也违反社会进步规律。
在国家通过政策性保障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同时,最为广大的中间层,处于上接近不了市场、下又享受不到直接住房保障的尴尬境地。现在商品房供不应求严重,这时候提高首付比例,中等收入阶层、要靠首付和按揭买房的人,进入加息周期以后,还贷者压力陡增,普通工薪阶层只能望而却步。而对于资金充裕的房地产投资者,你提高了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等于提高了他持有成本和投资成本,这些成本,他们自然不会买单,在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投资者还会继续投资,那么购房者替投资者买政策单就成了必然。
在楼市供应总量偏少,市场预期看涨的情况下,即便难以支付四成首付,有真实自住需求的买家靠借钱也会买房。那么,不但新房的价格还会节节攀升,二手房价再攀新高,也就在所难免。特别是一些中等收入人群,正常健康的改善生态随之被打乱,“以租养供”的设计,在新政策出台后,面临着“卖旧房减首付压力”和“放弃改善”的两难选择。
没错,真实的住房需求才是房价稳定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应该追求的经营理念和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指向模糊的政策极有可能令房价再度飞涨,无论对普通购房者还是银行,其结果都注定是两败俱伤。可以预见,带着漏洞的新政如不尽早补充完善,“房贷新高”与“房价新高”必将比翼双飞,楼市的“盛宴”就只能任由银行与炒房者尽享,真正受害的,恐怕正是新政初衷要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