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讲座(一)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中

(2014-05-12 11:33:13)
标签:

老子、道德经

文化

分类: 史论/随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比较原始内容。其中的标点符号是后人为了便于解读而添加的。关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历史上有多种解释。比较大众化的解释是:道,可以言,但非常言之道;名,可以说,但非常说之名。照这种解释,也就说,句首的“道”和“名”是很深奥的因此是不可言说的,一旦言说出来就不在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和“名”了。

      其实,历史上人们对于老子的“道”和“名”多心了。当年,以清静无为著称的老子,是不可能把“道”和“名”想得如此深奥,如此虚化,如此不可思议。由于历史上记载条件的限制,用字讲究节约,而且不加标点,因此古代行文讲究文言和对称,致使给后人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恰恰,关于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直接关乎到人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关乎到我们对道家思想的把握。那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字没有特别的意义和区别,以及第一个“名”第二个“名”第三个“名”字也没有特别的意义和区别。道,就是道路,行走;名,就是名称,称谓。这本来就没有什么歧义。什么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动词,第三个“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根本没有如此复杂和繁琐。要正确理解关键在于对句中的“可”和“非”两个字的把握上。实际上,行文中的“可”和“非”也没有多大的歧义,可:可以,适合;非:必须,非得。所以,可以作如下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道路可以是道路,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是道路了;名子用了就是名字,不用了就不是名子了。

 

     整个段落,我是这样表述的:

     道路,人走了就是道路,不走了就不称之为道路;名字,是人们给起的,可以起张三,也可以命名为李四,是可以改变的。
  宇宙混沌,天地洪荒,是一切的开始,那个时候宇宙万物没有没有名字,一切都是无序的;后来人们走出了一条条道路,给每个人起了名字,才有了万物的开始。
   所以, 永恒的消失,可以理解为万物伸展的消失。 永恒之本身,可以理解为万物伸展的轨道。

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
  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文无定则,可以自由发挥,当然要受相应规律(无形的手)的制约。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纸上谈兵,无法战胜敌人;任何时候,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都在变化中,如果总抱着一个理念,势必要吃大亏,走偏路,不变无法应万变。

    任何理论都要活学活用,生搬硬套绝没有出路。

    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在变化中寻找出路,要在变化中寻找机会,我们才会强大,我们才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树立自己企业的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