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冷面

标签:
上海冷面冷馄饨冷面 |
分类: 水墨.江南 |

(原文发布于2010-08-05 新浪博客,整理存档)
打开谷歌,搜索“冷面”二字:冷面是朝鲜族的传统食品.....
槐芽初绿冷淘香。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冷面,竟然成了某少数民族的特产,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文字和语言,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冷面”一词,现今在北方,甚至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叫做“凉面”,但在我们江南,遵从古韵,依然叫作“冷面”。既作为汉语,“冷面”首先应该是中国的传统食物,其次才是韩日民族的食品。希望谷歌、百度或维基中文,编撰时予以更为谨慎的考量。
冷面或凉面,各地有各自的特色。唯有正宗的上海冷面,阿拉是从小吃到大的。泡冰水、擦席子、剥毛豆、捉雅午子(知了)、吃刨冰,还有冷面、冷馄饨.......上海长大的小孩子,夏日的消磨,老早便是这几样。
饮食店的玻璃隔断间里,蒸煮好的冷面、冷馄饨,各色浇头一应俱全,电风扇摇头猛吹。一两位师傅忙碌于其间,端起一碗冷面,蜻蜓点水般,舀上调料和浇头,架势利落好看。
买好筹码,排好队,朝小窗口里厢喊:青椒茭白肉丝! 阿姨,花生酱帮我多放一点!打面的胖阿姨厉声回复:花生酱多了不好吃,小宁勿懂额!这话倒是说得没错,花生酱太多,冷面就粘了。
外头是骄阳似火,一筷凉凉的冷面入口,漫着花生酱的甜香,裹着香醋的咸酸,夹着三丝的脆爽,真是比吃冰砖还惬意。再好的生活,不过如此!
冷面的浇头,虽有大排、辣酱、辣肉各色,也有带着家什,买了清冷面,回家自己配浇头的。但会吃的人家,还是会选银芽或三丝。银芽是绿豆芽。三丝呢,则是青椒、茭白和肉丝(或鸡丝)。
Google“上海冷面”时,发现了不少笑话。最搞笑的一则,三丝竟然成了“瘦肉丝、鸡丝和火腿丝”,看得我直发愣。还有什么鸡蛋丝、胡萝卜丝、黄瓜丝.....五颜六色的一盘,虽好看,但冷面的境界,毕竟是清爽可口,并非所有能切丝的菜都能担当的。宋人的笔记中,便有“银丝冷淘”和“丝鸡淘”,千年传承,银芽与三丝,经典的,总归是经典。
豆芽要头尾尽去,茭白和青椒切成细细的丝。鸡肉或里脊也是切丝,用少许料酒、少许油、盐和淀粉上浆。油锅爆香,煸炒鸡丝去生,捞出待用。再起油锅,翻炒青椒丝,再倒入豆芽(或茭白)和鸡丝,稍加翻炒,调味后立即起锅。吃的是一口清脆,各丝与面交融合一。
冷面的调料,讲究花生酱与香醋的搭配。花生酱加入等量的温水,搅拌至光滑均匀。将面条码入盘,码上三丝,舀一勺花生酱,淋香醋和麻油,喜欢辣的可加少许辣酱油,拌匀即可。酸咸适度,厚薄相宜,入口顺畅而不凝滞。
材料固然家常,样子亦素朴,却都是细心地琢磨与搭配好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全部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