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帮焖蹄

标签:
焖蹄焖肉 |
分类: 工笔.上海 |
(原文发布于 2012-10-02 08 新浪博客,整理存档)
上海人最喜欢吃蹄髈。过去酒席台面,总要有一只压轴菜,如果不是全鸡或全鸭,那一定是整只蹄髈。懂规矩的人家,这道菜筷子是不碰的,要留给做东的家庭带回去的(主人事先会准备好大号的钢精锅,带到饭店)。蹄髈的地位是靠其庞大的体量决定的,象征着富裕实足的好日节。除了红烧,还能腌制成咸蹄髈烧腌笃鲜,均为粗放的农家菜式。江南富足,人们在吃喝之事上总愿花费时间和精神的。大块头的蹄髈被腌制或调味,去骨扎起,文火焖烂,做成肴肉或焖蹄,切成薄片,或冷盘,或码与苏式汤面上,那完全就是另外一种精致而温婉的风味了。
美国这里买不到后蹄髈。后蹄髈都给拿去做ham了。前蹄髈为什么不能做ham呢? 因为肉少骨头大,做ham不划算。所以经常整只出售,价钱贱得很。一只前蹄髈,picnic ham也叫shoulder(猪肩肉),六至八磅,通常不超过十刀。其实猪前肘刨地,经常运动,"肱三头肌"很结实哩,一块块"栗子肉",比后蹄髈吃起来要香!我经常性地会买只蹄髈回去做焖蹄。
蹄髈肉的肌理粗长,稍有脂肪。半杯盐和半杯糖抹匀揉搓之,冷藏过夜。次日洗净,先用大锅,冷水开煮,投入姜片和葱节,口味重的也可来少许八角桂皮香叶,但我一般不下香料,改为小半碗黄豆,煲出的汤奶白醇香。水沸腾后加少许料酒,转中火煮两个钟头,时间视蹄髈的大小,期间不停撇去浮沫,这汤是可另外留用的。捞出蹄髈后稍凉一下,轻轻拆掉大骨,注意别弄散了。然后用棉线绑扎一下。不用很考究,“五花大绑”即可。如果手笨,实在没有把握,那么在腌蹄髈前,就先解开蹄髈,把大骨去掉,然后再捆扎起来再煮,那就万无一失了。
家里有slow cooker或焖烧锅的,这里可派上用场了。底下垫上几根蔬菜防粘,比如西芹胡萝卜或苹果什么的,加上绑好的蹄髈,皮朝上,浇一杯料酒,顶层也铺点蔬菜防干。加盖,盖上兜两层湿毛巾。选择最小火,八至十个小时。冷却后冷藏过夜,次日再切片。这便是我家焖蹄的做法。
传统的水晶肴肉则是将蹄髈硝制后焖炖而成,老早是逢年过节必备的冷盘。硝制虽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但一年吃个一次,怕啥呢? 倒是买硝不方便。有肴肉吃,让天下所有的ham都见鬼去吧!
再说说焖肉。焖蹄是蹄髈做的,焖肉则用的是五花肉卷制成。方式方法和焖蹄是一样的。去苏式面馆叫一碗面,宽汤,重青,一块焖肉,一块焖蹄。光是闻着肉香,欣赏一下不同的肉质纹理,已是惬意的生活了。
前年我在多伦多过年,做了焖蹄与焖肉,大舅母说是真好吃,本不吃肉的还吃了好几块,毕竟是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