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桐人何来(十一)桐城张家
(2011-02-07 10:34:29)
标签:
转载 |
说到桐城世家,首先必须要提张家。张姚马左方,桐城旧时五大世族,张家排行第一。这里所说的桐城张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宰相张家。出过大名鼎鼎的父子宰相张英和张廷玉。
这支张姓约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由瓦屑坝迁居桐城。《桐城张氏宗谱》说:吾家世自贵四公由豫章徙于桐,遂占籍焉。豫章一地甚大,迁自何处宗谱却语焉不详。张英曾言:吾桐与潜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
据张英的说法,桐城张氏与潜山的潜阳张氏不仅同源,而且同时迁来。查《潜阳张氏宗谱》,有这样的记载:张姓始祖挥公传一百四十一世祐三三公居都昌松山。其子来十三公,字兴市,秀才,建仓山田街,宋淳熙二年迁鹧鸪竹林。来十三公孙四人,分别是贵一、贵四、贵五、贵七。
其中,贵四公即迁桐始祖,为挥公后一百四十四世。都昌,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鄱阳湖东岸,毗邻瓦屑坝所在地鄱阳。来十三公所居田街,疑即鄱阳田畈街。鹧鸪竹林也应该在都昌、鄱阳附近。宋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距洪武大移民尚有两百年。可想而知,张家在江西境内的鄱阳湖东岸也至少生活了两百年。
黄梅张氏与桐城、潜山张氏也是同源。据《黄梅张氏宗谱》记载:贵四公、贵七公俱是张偕长子曾一公后裔。张偕,饶州德兴人,北宋大理寺评事。张偕有五子,长子曾一公和次子在家务农,四子和五子仕宦于外。三子曾六公张潜,字明叔,著有《浸铜要略》一书。张潜少有大志,为人孝友,世所共敬。其持家三十年,家财巨增,人丁兴旺,五世同堂,成为饶州望族。于是朝廷强令拆居,方分为五户。曾一公之后为其中一户,或许这个时候桐城张家的先祖就离开饶州德兴来到了九江都昌。
非常清楚的是,张偕为婺源甲道张氏延辅公之后裔。甲道张氏始祖张彻,为唐高宗宰相张文瓘的九世孙。清河嫡系,留侯张良的后人。张彻之曾祖张正则曾担任歙县县令。唐禧宗时,张彻与其父张保望避黄巢起义之乱,迁徙至歙县篁墩。数年后改迁至婺源甲道。张彻有三子十孙二十二玄孙,五世孙“延”字辈七十六人。五世孙又被称为“七十六延”,开始从甲道分迁长江中下游各地。瓜瓞绵绵,渐成东南巨族。仅以宋代为例,甲道张氏先后涌现出进士76人。其中,尤以延辅公一支最为兴盛,德兴张氏、桐城张氏等俱是其后世望族。
桐城张家由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但追根溯源,无疑发端于婺源甲道。非常巧合的是,桐城其他张姓也多来自婺源。比如连城张氏、拔茅张氏等,同为甲道分支。可以说,婺源甲道是桐城张氏共同的祖籍地,而桐城张氏也无愧于甲道张氏东南巨族的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