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桐人何来(十)吾乡孔城
(2011-02-07 10:34:0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史考虑 |
故乡是祖先迁徙中的一站。孔城于我,却是其中的两站。或许同县之内算不上迁徙吧,但对于先人来说迁家确是一件天大的事。
第一次迁家,我至今尚不知始于何年,也不知迁家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清道光年间以前,先祖就从桐城江滨迁到了北乡孔城。是自瓦屑坝经停枞阳口,还是在南乡停留许久,才复北上,这个已经不得而知了。或许是后者吧。先祖继续北上,一直来到孔城双河保才驻扎下来。开枝散叶,渐成大族。
双河,位于今天的桐梓一带。鲁谼河与孔城河正源相会,故名。双河东北两面临河,桐梓、长岗群山环伺,南接孔城,西望桐城。孔城河通江达海,所以双河虽然相对封闭,但交通还算便捷。这样想来,小小的双河保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之地。今天的桐城连城张氏之所以人口繁盛,跟地处双河的连城双河股人丁兴旺大有关系。
张姓是孔城大姓,连城张是人数最多的一支,其他还有拔茅等张氏。拔茅张氏也自南乡而来,主要分布在孔城之西,与连城张毗邻而居。孔城其他大姓还有桂林方、麻溪姚、麻溪吴、古塘王、炭埠汪、桐陂赵等。除了桂林方发源于县城之外,其他姓氏多是自近江的东南乡迁徙而来。
我们不禁要问,孔城的土著姓氏去了哪里?何以会出现这么突出的南乡填北乡的局面。
首先,我们还是从孔城的历史说起。宋《元丰九域志》上列桐城九镇,孔城为其中之一。孔城附近的铜山、北峡关也赫然在列。三镇紧邻,笔直一线。可见至少自宋代开始,孔城已经是重要的陆路通道。加之孔城河连接松山湖(今菜子湖),直通长江。水陆交通发达,自然而成皖中重镇。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吕蒙筑城于斯,宋与金兀术大战于斯,元末更是成为狼烟焦土之地,土著殆尽。明初,瓦屑坝移民进入孔城,承平百年之后,人口渐多。著名的仓前戴氏、南湾张氏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此时,北乡其他望族还有麻山刘氏、仓基孙氏等。明末战乱,孔城再度毁于战火。初定之后,麻山刘氏的刘元勋自麻山沿北峡关——铜山古道,进入孔城。因其德高望重,流民纷纷依附而来,孔城再成聚落,重又恢复过去的商埠名镇的繁荣景象。此时迁入孔城的就有大量南乡居民,连城张氏或在此时进入了孔城。拔茅张于康熙初年进入了原南湾张氏的聚居地,而南湾张氏此时已不知所踪。
其次,滨江的南乡接收了更多的移民。瓦屑坝移民来桐之际,大多是在枞阳口上岸,所以相当数量的移民首先落户南乡。南乡的人口密度必定大于北乡。而当人口继续增长之后,就再度北上,进入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
第三,北乡受战火影响甚于南乡。北乡靠近县治,北乡首镇的孔城处交通要道,更易受战火冲击。明末战乱,北乡所受的冲击远胜南乡。因此,战后大量南乡人有组织或自发地进入北乡。
最后,水患迫使南乡人自发迁移。太平盛世,不少苦于水患的南乡人避居水患相对较少的北乡。清道光三年,长江流域大水,东南乡尽成泽国,浑水盈月不去。世居南乡的家族有不少因此迁入北乡。比如桐陂赵氏,在江边生活时间不是很长,就举族迁往北乡。
我的家族第二次迁移在我的曾祖父的时候。民国初年,我的曾祖父离开了双河保,只身来到拔茅张家的世居地。而此时,拔茅张氏在当地已经很式微了,只留下少许族人和姓氏地名的一些印记。他们因为距离孔城过近,且处在孔城与县城之间,或许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受到的冲击较大吧。而我的家族那时还在双河和群山的庇护之下,幸运地又一次逃过了劫难。
拔茅张氏进入南湾张氏空出的土地,我们家族再度进入拔茅张氏的拓展地,这是一个历史的循环与演进。可以说,自明初瓦屑坝移民进入桐城之后,桐城境内的移民运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南乡人移居北乡,正是瓦屑坝移民在桐城的继续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