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桐人何来(九)双港双港

(2011-02-07 10:33:54)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史考虑

鄱阳瓦屑坝附近有个双港镇,我们桐城也有个双港镇。这样的巧合之下,桐城电视台《寻根拾遗》就制作了一期节目,叫做“我们都叫双港”。似乎桐城的双港与鄱阳的双港大有关系。

清人《瓦屑坝考》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坽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双名之,盖江自东南而趋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

鄱阳双港为该县第一大镇,两百余平方公里,人口八万多。而桐城双港也是桐南重镇,人口过六万。桐城双港本地姓氏以汪、潘、程、张等为多,大多为瓦屑坝移民。

宋《元丰九域志》记载了当时桐城九镇,双港为其中之一。九镇分别是北峡、永安、铜山、鸗山、挂车、磐小、石溪、双港、孔城等。《元丰九域志》成书于北宋神宗时期,可见桐城双港历史相当悠久,其得名至少不会晚于北宋。这和明初的瓦屑坝移民应当是联系不到一起的。

古人将江河支流、河汊称之为港,双港得名当与此有关。地处嬉子湖之滨双港镇,河汊众多。较大的河流有镇北挂车河,镇南柏年河。考虑双港附近古今河流变化较大,具体是哪两条河为双港得名之源,今天已经无法搞清楚了。我们将之解释为挂车河与柏年河也未为不可。现在的一些桐城志书还有这样一种解释,该镇“南北临河,皆可泊船”,故名双港。这怕是望文生义了。

不管哪一种解释,桐城双港的得名与鄱阳双港显然都没有什么关系。但两地皆临水滨湖,瓦屑坝移民又将两地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也是事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舒州桐城县”下有这样一段话: “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按《史记》“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

查康熙《桐城县志》,双港铺距县城六十里,练潭驿距县城七十里。县南六十五里,大约就在双港附近。南北川泽,双港有挂车河、柏年河。左右毗湖,该镇之东为嬉子湖、菜子湖,之南白果境内古时即是湖泊沼泽,与怀宁三鸦寺湖原为一体。

这么说来,桐城的双港、练潭之间很有可能就是“成汤放桀”的居巢。那么,夏桀和他的部分臣民或许就是桐城有记载最早的移民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