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桐人何来(二)瓦屑之坝

(2011-02-07 10:30:42)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史考虑

 


桐城人谈远祖之籍,大多会提到瓦屑坝。暂不管这是人云亦云,还是言者亲见于族谱。但非常肯定的是,这种说法在桐城民间颇为流行


曾有研究者查阅了桐城63种族谱,发现其中20%是瓦屑坝移民。现在能查阅的族谱,大抵是桐城大姓之谱。这其实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其中有显赫的桐城张氏,有西乡人数众多的“九李十三汪”,还有王姓、程姓、彭姓、璩姓、姜姓等(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说明)。这些姓氏虽然总数不是很多,但有不少大姓,其中仅张、李、汪、王、程五姓就大约占桐城人口的25%左右。


所以瓦屑坝对桐城人来说,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地方。那么瓦屑坝究竟在哪里呢?


清人有《瓦屑坝考》:
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著于瓦屑。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考饶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山在鄱江之北岸。南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谓瓦屑是也。

也就是说到清代的时候,瓦屑坝已少有人提及,而冠之以瓦屑坽之名。


鄱地即江西鄱阳(2003年波阳县恢复旧名鄱阳),瓦屑坽自然在鄱阳县。查鄱阳地图,有地名曰瓦燮坽。当即瓦屑坽,也就是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瓦屑坝了。瓦燮坽今为一小村,属鄱阳县莲湖乡。在今鄱阳县之西,饶河南岸。距离鄱阳湖不远。


至于何以名为瓦屑坝,这篇《瓦屑坝考》中也有解释:
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双名之,盖江自东南而趋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双港一带,厥土赤埴,旧为陶薮,废兴之详不及核矣。……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罂者,如瓮者,而罂为多……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而所谓瓦屑者正在其对岸之西南间。尝常泛舟入其口.南溯三里许,犹仍瓦屑之名。

所谓陶薮,指的就是制陶比较集中的地方。厚厚的陶屑聚集江边,累而成坝。这大约就是瓦屑坝得名的原由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