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闲情偶记
闲情偶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582
  • 关注人气:42,2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桐人何来(三)洪武移民

(2011-02-07 10:31:11)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史考虑

瓦屑坝移民,是众多洪武大移民中的一部分(大槐树移民也属于洪武移民)。之所以称之为洪武大移民,是因为迁徙从洪武年间开始。整个迁徙历时48年,从洪武三年一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

洪武十六年(1383),桐城全县有居民10427户,58562人。这一万户居民中显然就有大量的瓦屑坝移民。到一百年后的明成化十七年(1481),桐城人口翻了一番,达109650人。但户数反而下降了,仅9615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想洪武之时,移民北来,一家多不过四五个人,其中不乏一人独身来此开基立业。户多人少并不奇怪。承平一百年之后,天下安定,人口大量繁殖,增多也合常理。户数的减少,从侧面可见当时移民北来之艰辛。人单力薄之小户很有可能就湮没在移民拓荒之大潮中。还有部分不得不改宗依附大族,寄人篱下。比如横峰张氏依附清河张氏,谢河黄氏依附鹿城黄氏等。甚至还有些人又返迁故里,这在鹿城黄氏、麻山刘氏等姓氏都有相关个案。可以说一部瓦屑坝移民史既是移民战天斗地开拓江北的奋斗史,同样也是瓦屑坝移民感天动地顽强图存的血泪史。作为瓦屑坝移民后裔的我们,遥想当年,不能不向这些桐城先祖肃然起敬。

先民何以要抛家舍业自瓦屑坝迁移桐城?这颇值得我们后人研究。我想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第一,桐城一带经由元末战乱之后,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这为移民创造了可移之空间。唐宋之前,桐城本非人口繁盛之地。靖康之后,宋与辽金在江淮一线长期对峙。桐城作为南宋朝廷的前线,时刻处在硝烟与胡尘的威胁之下。宋将李显忠就曾与金兀术大战于孔城。可想而知,桐城之人口密度必然低于江南徽饶地区。元代新立,桐城人口虽有回升,但处在异族政权之下,增幅不会很大。元末红巾军与元军、农民起义军之间长期激战于江淮,桐城一带赤地千里,人口几乎凋零殆尽。这种情况下,除了外地移民迁入,靠本地残存的人口增殖显然不能短期恢复人口。

第二,赣东北区域和皖南山区受战争影响较小,徽饶一带的人口相对富集为周边提供了大量可供迁移的族群。瓦屑坝所在的饶州能够免受战火,缘于地方官吏“保土”有方。据《瓦屑坝考》介绍:鄱当元季,保障西南为吴公宏,保障东北有于公光,率先纳土,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于此意。

也就是说,当朱元璋兵锋直指饶州之时,饶州一带父母官纷纷纳土献城,饶州百姓也因此得以保全。与此稍有不同的是,皖南徽州一带,山高地偏,历来远离战火烽烟。唐末中原世族南迁,不少避居徽州一带,比如篁墩就聚集了不少世家大族。婺源的甲道张氏当时就是经由篁墩再转迁甲道,甲道张氏与桐城张氏大有渊源,后文将有详细介绍。徽州一带的世族托山川之庇护,传承中原文明之薪火,安然度过天崩地坼的乱世,繁衍生息,不少重又蔚为大族。

第三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明政府的移民政策的推动。洪武初立,天下安定,为了恢复遭受战争重创的江淮等地区的经济,明政府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移民,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洪武大移民”。在北方,有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在南方,瓦屑坝移民与之相对应。移民由政府组织集中江西瓦屑坝,分迁安徽江北和鄂东地区。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当所有的条件都已具备,移民北上的征程也就开始了。数十万移民挥别瓦屑坝,当时或许凄凄惶惶。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前方是什么?

2010.1.19闲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