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衙门文化(1)

(2008-07-11 09:07: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史考虑
衙门文化(1)

衙门文化(1)
作者:林乾 
 

  戒石铭及衙门“官箴”

  在府州县衙门大堂的南面,有一个石坊,里面有一个碑,上面刻着16个大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就是沿用近千年之久的《戒石铭》,又称“天语亭”。这16个字,不但字面简括不遗,而且手笔也出自非凡。根据赵翼的考证,在衙门里立戒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将官刑刻于石碑上,用来警示那些执掌权柄的人,不得徇私枉法。唐玄宗为规诫各州刺史,为他们题写五言古诗一首,作为座右铭,共20句100字,告诫官员视民如子,廉洁奉公。五代时,后蜀国主孟昶重写了四言体韵文的戒石辞,共24句96字。宋朝建立后,宋太宗以24句文字过多,从里面抽出4句16个字,遂成为历代相沿的《戒石铭》。据说,宋太宗亲自书写这16个字后,令全国各州县勒石立碑。后来,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又将这16个字重新书写,颁行天下。多少岁月风尘,《戒石铭》也成为衙门文化的重要象征。当然,警示的效果也遭到怀疑,因此有人在四句下各添四个字,变成了对衙门的讥讽:

  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

  下民易虐来的便著,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据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宋高宗命将黄庭坚所书刻铭座右,明朝时大多立于甬道。而浙中各衙署另有四句:

  天有昭鉴,国有明法。尔畏尔谨,以中刑罚。

  几千年形成的衙门文化,的确承载了上自天子下至普通民众的最高期许。如清代扬州府衙门的暖阁、天花板都漆成朱色,地板上铺着篾席,意思是坐这暖阁的主官办事要凭良心,否则便要“天诛地灭”,这是何等严厉的警惕。在清代各衙署的大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为匾额,据说由来颇久。据《三国志·李通传》注引王隐《晋书》记载:李绪之子李秉很有才干,曾任官泰州刺史。他过去陪伴司马懿时,有三位长吏来见,辞行时司马懿对他们说:“为官长应当做到清、慎、勤。具有这三种修养,还用担心治理不好自己管辖的地方吗?”三人同时表示遵照训示去做。司马懿又问:“必不得已要有所取舍的话,这三者哪个最重要?”有人回答:“清为本。”李秉回答说:“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司马懿称赞说:“你的话抓住了要领。”赵翼认为,这就是“清慎勤”三字的来历。

  据《郎潜纪闻初笔》记载,江苏布政使衙门大堂的题额是:

  报朝廷某事,荣父母某事;

  宽百姓几分,爱子孙几分。

  这是顺治年间宋权任顺天巡抚时自警之语,他的后任即用来训诫僚属。同书还记载清初名臣魏象枢在做顺天府尹时,曾写下“我愧包公”的堂额,以包公自勉。后来秦瀛在官署的听事榜上题“知愧堂”三字,还亲自撰写《知愧堂记》,引魏象枢来自励。

  曾国藩做直隶总督时,所作劝诫州县官的厅联是:

  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丁日昌在江苏巡抚衙署大门贴的一副楹联更为别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衙署(4)
后一篇:衙门文化(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