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文学/原创谈天说地文化美图 |
分类: 文史考虑 |
安庆戏剧鼻祖
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澹宇。阮自华是祖辈(五十五世)中与阮大铖关系至密者,也是阮大文学渊缘的一个关节点所在。
阮自华极有文学天赋,喜诗赋,曾有《雾灵诗集》问世,善草书,墨宝多为识者收藏,安徽浮山多处石刻及潜山县马祖庵(石坊“嘉平馆”3字),均为他的手迹。阮自华诗集冠有“雾灵”二字,因其父阮鹗历官浙江、福建巡抚时,即在安庆修建了邸第。阮鹗死(卒于隆庆元年)后,其子自仑、自恒、自华都移籍怀宁(皖城安庆),买田建第,而自华则住安庆西门外雾灵山。
阮自华实为安庆“戏曲之乡”的奠基者,是真正的安庆戏剧鼻祖的。近四百年来安庆戏剧的发祥地,当称老城古巷天台里。天台里意取“天台迷路”的传说,《太平御览·幽冥录》中记载:剡县刘晟、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十三日后,峰回路转,先得仙桃,食数只而不饥,后遇二仙女,资质妙绝。半年后两人方怀土思归。
明万历年间,阮自华自福建辞官返归故里,在入康济门向北近双莲寺的一条窄巷置宅,与先期告老还乡刘尚志为邻,二者自得其乐,以“天台迷路”自称,渐渐传开,小巷也就易名为天台里。与阮自华一起来到安庆的,有昆山腔。昆山腔原在元昆山(江苏)一带流行,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伴奏乐器多为笛、箫、笙、鼓、板、锣等。明嘉靖年间经音乐家魏良辅加工丰富,在隆庆、万历年间流传各地,形成广泛的声腔系统。昆山腔曲调舒徐宛转,舞台动作优美,阮自华乐此不能自拔。
阮自华回安庆后,在天台里老宅子组建“阮氏家班”,声伎自娱,也为戏剧安庆的艺术长河,引进一道清新鲜活的溪水。夜幕垂降,天台里阮家大屋高墙里鼓乐齐鸣,曲声飞扬,软软的江南戏韵,与日月流淌,渐渐融成安庆的流行时尚,变为安庆老城平民百姓闲时喜欢哼上几句的“时髦”。“云间倾六朝之绝,而皖上与之颉颃”,当年安庆老城昆曲流行的盛况,远近闻名,也为日后黄梅戏在此孕育和发展,拓出土壤。
在阮自华身上,先祖阮籍、阮咸的廪性突显。阮自华同样不拘礼法,秉性风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 阮“自华字坚之……为人跌宕疏放,好从学佛者游。嗜酒,为长夜之饮。为理官时,直指行部,扶醉入谒,甫下拜,咯呕狼藉,喷污直指衫袖,遂致露章。晚为郡守,不视吏事,宾客满堂,分简赋诗,遨游山水间,称风流太守。尝大会词客于凌霄台,推屠长卿为祭酒,丝竹殷地,列炬熏天,宴集之盛,传播海内。复为直指所纠而罢。”
此种纵逸飞扬之风,对少年阮大铖产生极强吸引力。清康熙《怀宁县志》卷二十五《文学志》称:“阮大铖……峰公之曾孙也……博通经史,探微析义,发为文章,遂尔气高天下。丙辰第南宫,历膺显恢。为人亢爽英多,风仪秀整,掀髯谈天下事,如河源滚滚,莫测涯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