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美图 |
分类: 文史考虑 |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
姚振黎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所教授)
关键词:桐城文派,桐城三祖,姚门四弟子
结语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次规模盛大之古文运动.一为唐宋,二为清代桐城派.唐宋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之功绩,已成定论;而清代桐城派古文运动,却遭非议,甚至谴责.桐城古文自始被汉学家讥为「空疏浮浅」,被骈文家视作「谫陋庸辞」,五四时期更被诋为「桐城谬种」;与「选学妖孽」并列为新文学运动所要打倒之二大对象.刘大杰自文学发展论桐城派:
方苞这种观点,出现於清帝国政权巩固的封建社会的末期,出现於李贽诸人反封建道德,反传统古文的思想以后,出现於小说,戏曲蓬勃发展的当时,在其精神本质上,更明显地表现出要求文学为封建政治,道德服务的立场.
可谓肯棨之言.案清廷入主中国,建立王朝,除以武力镇压汉人反抗,并迅速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康熙帝采尊崇儒家理学之策略,推行程朱理学以使人心归顺.桐城派方苞提出「义法论」,思想基础为程朱理学,因而适应清王朝强势统治之需,呈现散文为封建教化服务之正统性与重功利,轻审美之倾向,并取得正宗地位.虽有考据家,史学家,骈文家,如戴震,章学诚,钱大昕,李兆洛,阮元,陈廷祚,以至梁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而批判「此派者,以文而论,因袭矫揉,无所取材;以学而论,则奖空疏,阏创获,无益於社会,且其在清代学界,始终未尝占重要位置,今后亦断不复能自存.」各据立场,攻讦桐城派,实不足深计,盖以学术领域不同,文章语体有别,桐城派为文艺散文;其继承归有光,将小说,戏曲描写融入散文,为使语言纯洁,适应语言发展,注意文章音节,字句.
桐城文派於盛清时不以经学见长,而能於考据学派当道之乾嘉年间,在士林占一席地,兹以其社群整体言之,其作品洁净自然,精练流畅,无论叙事,写景,记人,多委婉生动且感人.就其内容言之,虽多墓表,碑记,於今日观之无甚多意义,然亦可见议论时政,记述世事,描摹人物,绘画山水之作.自其形式言之,能求精求洁,惜墨如金,绝少浮辞浪墨,其议论虽欠宏博,文字绝不冗滥,故多平易近人,清新可读,成为此一流派之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成光辉.试与明代前后七子之文相较,十四子钩章棘句,假造古董,公安,竟陵二派又尖新过度,不重绳墨;清初沿袭明代余风,桐城之前未能形成一己之体貌风格,模拟秦汉者,则属餖飣古语,故作艰深;宗法唐宋者,仍空谈结构,转折波澜,而号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之魏禧,汪琬,侯方域,一失於翻腾,一失於平庸,一失於剑拔;自方苞出,揭橥「义法」,标举「雅洁」,桐城文章相继出世,蔚为清新流畅,简洁平易之新风貌.或有谓在近代讲究强国御侮,经世致用,学习西方,追求进步之历史潮流中,桐城派以程,朱理学对抗新思想,新文化,则力有未逮,是未明其通时合变,经世致用之思想.况同治年间,桐城文派末期崛起众多作家;吴汝纶(字挚甫,1840-1903)於清末提倡新式教育甚力,姚永朴,永概皆从其游.挚甫与民国桐城末代大师吴闓生父子均为杰出之国学大师,又被称为「桐城殿军」之马其昶(1855-1929)亦属学力深厚,文精名重之作家,彼等因学识渊博以致散文颇见特色.
是故桐城派以一不甚富饶之江北小县,於清代陆续出现不少全国著名人士,论文学则不限於一家一族,成就桐成传统,可谓极不寻常.桐城三祖之后,桐城文派人才接踵而至,项背而望,自师友相传至海内归向,逐渐形成势力强大之作家社群.其中绝大部分成员立身耿介恬退,不追名逐利,治学严谨,又作文认真,并能自见性格,各呈风姿,在数百名作者中,卓然足以名家者不下数十人,彼等创作大量散文,可观者甚夥,对於清代散文,甚至中国散文传统,桐城派文学思想,文统文论与作品有其一席之地与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