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11)

(2007-11-26 13:10:24)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美图

分类: 文史考虑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11)桐城文派社群考察(11)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

姚振黎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所教授)

关键词:桐城文派,桐城三祖,姚门四弟子

 

(三)由取精用弘,臻融会开拓

中国散文源远流长,自先秦诸子以降,司马迁,,,,,,王均为优秀之散文大家,历经数千年,诸文家创作成果夥盛.相较之下,文章选本以外,有体系之文论殊少,虽唐宋八大家至明李贽(1527-1602)均有论散文美学之作,仍属零星珠玑,未见明确整体概念之提示或阐述.开始对散文有明确清晰之理论者,非桐城派莫属.

桐城派文论由方苞初举,刘大櫆宏发,姚鼐全面奠之,尔后各代桐城文家,自方东树至林纾,均各有建树,致使此社群於二百余年间,不断发展,趋於成熟,完备且丰富,方苞〈答程夔州书〉,〈书柳文后〉,姚鼐〈与陈硕士书〉,方东树〈仪卫轩文集序〉等文,均对散文之性质与特徵有详细深入探究.兹以刘大櫆提出「神」,「气」文论,检视其博观约取后,创发为己见: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齐,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海峰文论凸显神气,与方苞强调义理不同,其将神,气二者结合,神为气之本原,气乃神之体现.所论之「气」与曹丕〈典论论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所言文气说一脉相承,然又益加细致,且突出为文者内在精神与作品之气势;子桓,子由仅指出作者内在气质,个性与作品之风格,刘大櫆益言:

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

海峰主气贯势壮,刚健雄放,提出「神者,文家之宝.」是对孟子,曹丕,刘勰,韩愈以降,揄扬散文气盛言宜之继承,并对姚鼐阐明「阳刚阴柔」并济说之直接影响.所作〈天道〉,〈焚书辨〉,〈难言〉诸篇,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锋颖精密,语言条畅,使意能称物,言能尽意;可见其善说理,能论事.又如〈江先生传〉以江永著作为重点,藉此反映江之学术贡献,最终概括其治学方法与学术地位,应属学术史之长文,而海峰巧於提要钩玄,故能执简驭繁,写来词简理明,既有学术性,又不失其文艺性.〈海舶三集序〉原为评论诗歌之文,易流於揄扬过实,大櫆能别出心裁,铺写海上风涛之险,衬托海上吟诗之奇,抉发其一心以使命为重,始得履险如夷,从容吟咏;避对诗歌直接评论,可谓构思甚巧,措词得宜.〈章大家行略〉,〈下殇子张十二郎圹铭〉等文,以白描语言,传神细节,再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且深刻揭示形成此性格之社会原因,引人同情,思索.至若〈游碾玉峡记〉写景,〈祭张闲中文〉抒情,〈叶书山时文序〉写人勤学,均以白描手法,著墨不多,而气韵自胜.

刘大櫆又提出由音节,字句以求神气之论点,以为文章之神气须赖音节,字句表现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声音,节奏既是散文不可或缺之特质,可创造散文神韵与气势,体认语言之美,「神主气辅」,「气随神转」,「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於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学者求神气而得之於音节,求音节而得之於字句,则思过半矣.」刘大櫆对字句之重视尚表现於善用虚字,「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虚字可充分体现作者与作品之「神」,得出此一散文语言修辞之规律,故与柳宗元〈复杜温夫书〉《柳河东全集.卷三十四》强调散文虚字宜「当律令」以符合语法规律与古文创作规范,有取精用弘之妙.海峰又有韵语融入散文之作,以〈答周君书〉为例:

尝见都市中,孺稚之婴,轻俊之少,游历权门,妍姿巧笑,善度憎嫌,能迎喜笑,珠玉时投,绮纨叠效,此其人福如鸿毛,而莫能久御也.羽翼既成,骄奢顿著,良马轻舆,填塞衢路,扬扑地之尘,骋当途之步,指顾自雄,宗党倾慕,曾未几时,不终天年,而中道夭死矣;贪惏触法,而刑戮及身矣.

「少」,「笑」,「效」;「著」,「路」,「步」,「慕」,皆为押韵之韵脚.若此散文插以韵语,於先秦诸子中常有之,后继者如韩愈〈进学解〉者,已不多见,刘大櫆所作非竞一韵之奇,乃情感自然流露所致.至姚鼐〈复鲁絜非书〉曰:「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又〈答翁学士书〉曰:「文字者,犹人之语言也.有气以充之,则观其文,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与言於此.」惜抱与桐城文派社群之作者重声音,力主因声以求气,已是刘大櫆文论扩而充之,有继承,有开拓.

自姚鼐逝后,姚门弟子继承衣钵,日益扩大桐城派之影响.桐城文派社群书写特色,归纳言之有三:一为其作家群以丰富之创作经验为基础,代代相传,逐步建立;不同於文学理论家之空谈或虚构;二为经由数百人与数百年之磨鍊,乃集体努力之成果,自方苞始,反覆摸索,不断扬弃,历经探讨,修改,补充,发展,光大既有之理论,在漫长岁月,广阔地域之中,桐城文人既谨守家法,又长於总结教训,接受批评,集体完成文学理论,此一社群文人敬谨探索,研究创新之精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诚属罕见;三为该派文论由疏而密,由稚嫩而成熟,形成一极完整之体系,已非一鳞半爪,只言片语之理论语录,而是一完整,丰富且理论精到,可付诸应用之散文理论体系,成为桐城派社群对於中国散文理论之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