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9)

(2007-11-24 17:34:42)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美图

分类: 文史考虑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9)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

姚振黎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所教授)

 

四、桐城文派社群之文论美学

自文统言之,桐城文派标榜由明代归有光接续唐宋八大家,并上追《史》,《汉》,最终溯源儒家经典,以鲜明之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形成一文学社群.自语言言之,桐城派词必己出,文从字顺,体现汉语,汉字之优越性,适於学术,政论,应用诸种文体,对后世语言学科有极大之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兹自其文论与创作析论之.

(一)因义法兼备,使有物有序

方苞(1668-1749)生当康,,乾三朝,清廷国势鼎盛之时,因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望溪受时风所染,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一生祈向;〈李刚主墓志铭〉体现其笃守程,朱思想,又论文首标「义法」,此一理论成为桐城派文章学之纲领.
所谓「义法」,简言之,即为文须「言有物」,「言有序」;文章内容义蕴须充实,形式法度宜谨严,力求内容与形式统一.〈又书货殖传后〉开宗明义即对「义法」诠释曰: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於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言有物」显系针对「游谈无根」,「不学无物」之学风与文风,适与清廷力主实学相契合.方苞以《左传》,《史记》最深於义法,因其能识详略之义,〈书汉书霍光传后〉曰:「《春秋》之义,常事不书,而后之良史取法焉.昌黎韩氏目《春秋》为谨严,故撰〈顺宗实录〉削去常事,独著其有关於治乱者.」「其详略虚实措注,各有义法.」因重视详略取舍,使惜抱文能避平庸,俗套而撷取典型与具代表性之素材,用於写事,书人,如〈陈驭虚墓志铭〉,〈游雁荡记〉,〈送王篛林南归序〉俱见其功力.

因以义法论文,故又重视文章布局结构,〈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即论文章结构体例,所谓「一篇之中,脉相灌输,而不可增损.」并谓内容,文体应遵守成文之格式法度,惜抱文予人结构谨严,条理清晰,〈原过〉,〈于忠肃论〉等议论文字均表现法度井然之特点;〈狱中杂记〉记事记人杂而不乱,可谓「有物有序」之文.方苞既将「义」释作「言有物」,「法」视为「言有序」,且明确规定法必须从於义,故其〈与陈密旃书〉,〈与安溪李相国书〉,〈再与刘拙修书〉,〈与李刚主书〉,〈答申谦居书〉均可见其恪守「言有物」,「言有序」及法从於义之原则.桐城派颇以其古文义法高自矜诩,肇端者即为方苞.

刘大櫆之经历,思想,文风均与方苞不尽一致,《清史稿.文苑传二》曰:「大櫆虽游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苞盖择取义理於经,所得於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集《庄》,《骚》,《左》,《史》,,,,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盖海峰发展方苞「义法」说,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所谓「神气」即漾溢於文章字里行间之气势与所体现之风格特徵;神气属抽象者,刘大櫆以为乃「文之最精者」,音节则是「文之稍粗者」,字句系「文之粗者」,抽象之神气端赖具体之音节,字句以表现之,故其论文尤重音调节奏,遣词造句.此一理论表现於海峰文者,即为起笔峭立,气势雄峻,声调高朗,文采丰赡,今读其论说文,如〈天道上〉文首即曰:

天道盖浑然无知者也.

〈焚书辨〉,〈难言〉等,亦皆锋颖精密,语言条鬯,读来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至若其书序,如〈海舶三集序〉开头亦凌空而起,删除浮词套语,〈张秋语诗序〉,〈张秋浯诗序〉均笔势峭健,劈头涌来,韩愈时用此法,桐城派文中则少见.虽其文风不同於方苞之静重博厚,又异於后继者姚鼐之纡徐卓荦.方东树谓海峰文:「日丽春敷,风云变态,言尽矣,而观者犹若浩浩然不可穷;拟诸形容,像太空之无际焉,是优於才者也.」可谓善譬且得其真貌,亦皆方苞「义法」之继承并光大之.

至姚鼐文论发展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之法,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字为文箴言,以为「神理为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 学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实概括惜抱散文思想,形象,境界,法度,词采,韵律等方面,较望溪,海峰之文论,愈为完整丰富.盖因姚鼐文非仅选声炼色,且追求艺术韵味於简洁平淡,纡徐舒缓中,可见精微涵义,既不同於海峰文之气健格雄,亦不似望溪文整饬静重.姚鼐〈述庵文钞序〉曰:

鼐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於相害.……(青浦王兰泉)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於竭尽.《惜抱轩文集.卷四》页六十一

又评方苞文:

其阅太史公书,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处,远处,疏淡处及华丽非常处.〈与陈硕士书〉
可见姚鼐主张之文章著力处.徵诸其〈袁香亭画册记〉,〈答苏园公书〉,〈少邑尹张君画罗汉记〉均写得风神萧散,疏淡而有韵味.

自方苞「义法」,至姚鼐「义理」,其中心内容皆以搦笔染翰须寄托义理,并使内容与形式统一.,乃时代背景,社会氛围,政治场域;,即人情世理,生活规范,人心与感情之变化.临篇缀虑时运用准确之文字,形式与艺术技巧,使二者臻统一和谐之境.方苞曰:「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姚鼐强调「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均是阐明文章内容与写作艺巧二者和谐统一之关系,桐城文派社群视此一文论为无限上纲,故求之甚工,用之甚切,从而成为桐城派文论与创作之主要美学特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