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尘世间的过往
我曾经以为,诗歌的殿堂高雅而堂皇,那些头上罩着光环的诗人,于我只有仰望的份,没有接近的缘。就像长相普通的后生见了天仙般的姑娘,只能低下羞涩的头,去暗暗地遐想。
一次偶然的邂逅,改变了我对诗歌的敬畏心理,并暗暗地爱上了她。那是1992年6月的一天,刚刚被接收为新党员的我,第一次交纳党费,站在鲜红的党旗下,看支部书记在党费证上庄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一时心潮澎湃,灵光闪现,一串珍珠一样的句子跳了出来。回去后,我立即记下了那一串句子,并突发奇想寄给了当时的《共产党人》杂志。两旬过后,这首名为《党费》的小诗,赫然出现在七月份杂志的扉页上——原来诗坛并非高不可攀啊!我捧着杂志,久久不愿释手,从此开始了我的诗歌写作之路。
我一直在本县工作,调动频繁,岗位多变,当过中小学教师、主任、校长、电视台编辑,以及组织、教育、科技、扶贫部门的负责,前前后后走过了八个单位。值得骄傲的是不管在那个岗位,我都喜欢并珍惜,尽最大努力,争取把工作干到最好。因为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我觉得在自己的周围不仅有诗,而且有星光灿烂的远方。于是我忙里偷闲,把瞬间闪现的灵感和绚丽的意象,用简短的文字记录在小纸片上,夹入自己的工作笔记或日记中,过后加以归类整理,收入我的“诗文随记”里。这些生活中的经历,生命的真实体验,瞬即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给我带来了愉悦,也成就了我的事业,我把她视为命运赐予的人生高光,收藏在心灵的深处。不言而喻,其中一部分是即兴而作,随手拈来,其表现形式有“顺口溜”、五言、七言,更多的则是长短句,不拘形式,随意而为。可我觉得她们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这也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家乡是我的根,是我力量的源泉,我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描写家乡的景物,表达对家乡真挚的热爱,和对家乡变化的喜悦之情。亲人们那高尚的情操给我带来了最深的感动,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也是我诗歌的内容之一。大自然的美丽奇妙,给了我创作的无限遐想和激情,歌颂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也就不言而喻地成为我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过往的历史烟云,也跻身在我的诗歌当中,虽然那只是一小部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写出的诗歌林林总总有500多首,虽然良莠不齐,深浅不一,但都是我的心声,它们有的发表在省市报刊杂志上,有的被中小学生在课堂上诵读,还有的获得文化旅游部门的表彰奖励。闲暇之余,自己拿出来浏览欣赏,有时侯真的觉得津津有味,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和追念。
回忆是美好的,温暖的,尽管动笔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现在看这些小诗,才知道她们的价值和珍贵——好多小诗都能令人遐想缅怀,传递出生命的沧桑和厚重,她们是落在尘世间的过往,让远去的昔日重现天光,也把我带回了难忘的的岁月。
今年三月,我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时,他们聊到了我曾经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诗歌,并建议我结集出版,做为我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果。这建议触动了我的心——是呀,这些诗歌,虽没有长江黄河那样气势磅礴,但也是从我心底流出的涓涓细流,清澈而灵动;虽没有泰山黄山那样的雄伟壮观,但也是我灵魂中的青山绿水,写不尽,画不完。它们是我用汗水浇灌出的果实,用心血凝聚成的结晶,或许这对别人算不了什么,但对我,对家乡,对后代,也是一笔精神财富,一笔文化遗产。
几经反复斟酌,我从这些作品中遴选出了150首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诗作,编辑成册,书名定为《棣花清韵》,按照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她是我的第一本诗集,别有一番韵致,对于她的问世,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她圆了我的一个梦。
在结集出版的过程中,承蒙各方热情支持。诗友秦建荣在百忙之中多次与我磋商,提出建议;县老年大学校长李生民反复阅读,纠正错别字;县诗歌学会会长陈典锋热情作序,多方鼓励;还有娇子印务公司的工作人员精心设计,排版付印。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落在尘世间的过往。张书成 落在尘世间的过往。张书成]()
|
张楠
zhangnan3386508@qq.com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