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009-03-06 22:11:10)
标签:

情感

妈妈

母亲

老照片

记者

徐舟力

孔迈

孔泉

生活

记录

三野

新华社

分类: 寸草春晖

               一瓣心香献母亲

    3月6日是母亲88周年诞辰。亲爱的妈妈,您的子女、晚辈和朋友们衷心祝您老人家在天国生日快乐!

    十几年前,母亲追忆半个多世纪新闻工作足迹,文章起名为《一个女兵》,在“抗战胜利50周年与新闻工作”征文中获三等奖。对母亲的怀念,就从一个女兵开始吧: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这是妈妈在三野新华社华东总分社担任军事编辑时佩戴的胸章。战争岁月的痕迹遮掩了胸章后的内容,但妈妈的名字徐舟力三个字清晰可见,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佩用,第5232字。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这是妈妈参加淮海战役(1948)和渡江战役(1949)获得的两枚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后面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1949年1月10日”;渡江胜利纪念章后面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1949年4月21日”。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 妈妈1921年出生在山东乳山县夏村镇石村,高小没毕业就在村里教书养家糊口。

1941年妈妈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成为一名胶东抗大的女兵。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难能可贵。当时刘浩天司令员手里有一架从日军大队长缴获的德国康泰克斯相机,爸爸借来为妈妈照下这张珍贵的相片,时为1943年8月。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 1946年威海市解放,妈妈留下了这张照片。当时威海市第一任市长于洲也是乳山石村人,是1929年入党的老革命。于洲伯伯是妈妈的堂兄,带着妈妈参加了革命队伍。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3) 1946年,父亲孔迈,母亲,和王越伯伯在莱阳新华社胶东分社门口合影。

1938年7月,王越伯伯同父亲一起从南洋取道香港回国参加抗日。

50-60年代,父母常年在国外工作,无法照料正在读书的三个女儿,委托在外文出版社工作的王越伯伯做代理家长。王越伯伯每个周末把姐姐们从育英、育才中学接到家中。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4) 1947年,妈妈爸爸抱着在战争年代出生的大姐。此后不久,父母就把大姐送到山东乳山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5) 1948年冬,在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工作的爸爸妈妈合影。父亲孔迈时任华东总分社社长。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6) 战争岁月妈妈还留下了这张头戴八角帽身着列宁装的照片,可惜年代不详。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7)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母亲被调去参加华东野战军陈毅司令员主持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上海的新闻阵地《申报》。在欢庆胜利中,妈妈又意外地与在渡江战役中做为战地记者随第一批部队打过长江之后失散的父亲重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8) 1949年,妈妈(左二)和战友们在上海虹口公园开小组会,中间玩耍的小朋友是二姐。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9) 1950年4月,妈妈拍了平生第一张标准照。四年后妈妈第一次出国时,护照上用的就是这张照片。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0) 全国解放后,妈妈和爸爸于1950年一同调到北京新华社总社工作。

  妈妈深感自己高小肄业的知识水准不足以做好新中国的新闻报道工作,抱着三姐毅然去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可惜妈妈的文化水平与高等院校的差距实在太大,数理化几门考试都不及格。最后一门考试是作文,妈妈知道自己恐难如愿,含着热泪写了一篇《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作文。妈妈的作文和决心深深感动了校领导,终于破格录取到外交系学习。(妈妈毕业一年后,在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于55年9月成立外交学院)

  从小学四年级直接进入大学读书,妈妈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1) 1950年秋,妈妈同室友合影,当年胸前佩戴解放军胸章,现在佩着大学生校徽。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2) 1953年4月,解放军总政治部调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执行一项特殊使命。在人民大学读书的妈妈和爸爸在前门外合影。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3) 1954年妈妈从人大外交系毕业时留影。这是妈妈最喜爱的一张照片,可惜文革中底片逸失。

在妈妈60大寿时,我从一寸证件照上设法翻拍,洗印了12寸大相片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老母亲喜出望外。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4) 1954年秋天,爸爸妈妈同赴新华社驻印度分社进行新闻报道工作。

参见父亲珍藏的周总理假面晚会照片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5) 1954年12月,妈妈在新德里新华社分社留影。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6) 1955年4月,新德里分社,妈妈身着一件素雅的普通棉布旗袍参加使馆外事活动。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7) 母亲的得意作品,我哥哥,摄于1956年2月。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8) 妈妈慈爱的笑容,摄于1956年5月14日。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19) 1957年春,新德里分社。参见生逢情人节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0) 1961年,妈妈从印度回国前夕。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1) 1962年4月,新华社派母亲赴古巴同先期到达的父亲会合,开展拉丁美洲的报道工作。

参见切.格瓦拉赠家父的大砍刀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2) 妈妈长年在国外工作,无法回老家探望外公外婆。1962年秋天,在铁道部担任领导工作的于洲伯伯代父母回乳山石村探望,同外公外婆(我们一直叫爷爷奶奶)留影。

  奶奶每天都搬个小板凳在村头翘盼妈妈回来。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3) 1964年国庆节,适值建国15周年大庆,父母应邀参加国庆招待会和阅兵典礼。图为父母珍藏了40多年的招待会请柬和观礼绶带。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4) 1972年1月,文革中的母亲,表情肃穆而凝重。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5) 1973年,妈妈被诊断出乳腺癌中晚期,但以高度乐观的精神同疾病抗争。连续动了两次手术后又进行化疗和放疗,妈妈身体十分虚弱。爸爸和姐姐们(当时哥哥在国外学习)千方百计照顾妈妈。在铁道兵司令部工作的徐华民舅舅设法为我们买到一盘小石磨,我每天给妈妈磨新鲜豆浆,帮助妈妈补充营养。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6) 1974年元旦,在全家的悉心呵护下,坚强的妈妈终于恢复了健康。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7) 1975年,在经历了文革数年靠边站之后,母亲又回到新华社部门领导岗位。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8) 1977年,妈妈虽患严重的心肌梗塞,但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令我们全家和妈妈工作中的同事如沐春风。新华社的同事亲切地称妈妈“徐老太”。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29) 1979年,妈妈战胜疾病,与爸爸同赴新华社东京分社进行新闻报道工作。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30) 1983年,从新华社东京分社任满回国不久,母亲被任命为参考资料编辑部副主任兼党委书记。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31) 1995年,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在新闻战线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母亲颁发荣誉证书。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32) 1995年,妈妈的自传文章《一个女兵》在“抗战胜利50周年与新闻工作”征文中获三等奖。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33) 1997年,全国记协向母亲颁发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年证书。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34) 亲爱的妈妈,爸爸在天国陪您过生日,我们祝您老人家生日快乐!

但愿今夜同母亲相聚在梦中。

 

2005年5月6日,是妈妈爸爸钻石婚纪念日。我们全家为父母编辑一本画册《钻石赋》,哥哥以“妈妈的笑脸”为题写了一篇小文,表达了全家的心声:

妈妈的笑脸

孔泉 王莺莺

 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

   我们亲爱的妈妈年纪大了,加上前几年发生了一次脑梗塞,虽然经过宣武医院医生的精心治疗,身体各方面机能恢复得不错,但终究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腿脚不便了,主要是在床上休息和靠轮椅代步;脑子则是管远不管近,对多年前发生的事有印象,但对最近的事却有些糊涂。但无论如何,我们每周末去看望她,她都会绽出灿烂的笑脸,此刻我们是最幸福的。

 

   妈妈的笑脸是关爱。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闹得一塌糊涂,父母受到很大冲击。我所在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停了一段时间的课后,逐渐恢复正常的住校制,每周上课五天,周六下午放学生回家,周日晚返校。每月8元的伙食费给学生提供的油水实在有限,因此每周六下午我回到家中都要四处寻找吃的东西。妈妈往往买些油炸排叉放在桌上,若实在没有时间去宿舍楼对面的百货食品商店购买,就放几角零钱在桌子上,让我自己去买。但在晚上下班回到家中都会笑眯谜地问我:饿疯了吧?想来在姐姐们和弟弟的记忆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温馨的场面。

 

   妈妈的笑脸是鼓励。岁月流逝,我在比利时留学三年很快就结束了,期间家中发生了不少事,包括妈妈动的大手术,全家度过了一段紧张忧虑的时间。当时与国外的通讯很少有使用电话的便利,只有信件,而且要通过外交部每月一次的信使。所以对家中的情况,我是后来才知道的。我是1976年初结束在比利时的留学回到北京的。没有在家里呆两天,就被派到外交部五·七干部学校接受劳动锻炼。好在学妈妈的灿烂笑容——六十年记者生涯校就在北郊的大羊坊,每周六下午有班车送回城里,周一早晨再乘班车回去。在干校近一年,经历了朱德和毛泽东两个伟人的去世和一场震中在唐山、但北京也晃得不轻的地震。回忆起与父母弟弟在楼前简陋的“抗震棚”度过的日夜,也很有意思。说是“抗震棚”,其实就是“抗砸棚”,用的材料尽量简单,以确保地震倒下来时砸不死人。总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父母的工作和家里的生活都逐渐稳定下来。我和弟弟都参加了工作,二姐和三姐也陆续返回北京。生活中,不免遇到各种挫折和曲折的我们,回到家中总是能看到妈妈鼓励的笑脸,伴随我们成熟。

  

  岁月匆匆,转眼间父母都年纪很大了,连家中的第三代也都长大成人了。但父母的关爱始终在我们心中。2005年爸爸妈妈结婚60周年纪念,全家合力编辑了《钻石赋》这本画册,也使我们可以随时重温儿时的无忧和快乐,随时看到妈妈的笑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