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文案必读的一本“妖书”:1980我们这一届

标签:
文化杨舸复旦大学中文系1980我们这一届书评 |
分类: 读书-精神咀嚼 |
广告文案必读的一本“妖书”:1980我们这一届
作者:杨舸
说它是一本“妖书”,当然既不是蒲松龄式的妖狐故事,也不是兰陵笑笑生式的艳情画卷,更不是泰国人妖们的生活访谈。
这是一群以“妖”自居的人写的一本书,他们的微信群自称是“芭绫妖爻”——什么意思?难道又是一种“不明觉厉”之类的新词语?
其实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编码数字8011的汉字翻译。8011,是复旦大学中文系1980届的代号,一个包含了93个才子才女的四年大学喜怒哀乐的代号,因为四个可能是有意识可能是无意识的文字替代而变得鲜活起来。
芭,在古埃及的神话里,代表着“意识的灵魂”;绫,代表着由脆弱的丝线构成的坚韧的织物;妖,代表着超出常识范围可以散发出诡异能量的东西;爻,则代表着命运的印迹和真相。所以“芭绫妖爻”,除了不得不代表8011之外,也还代表着93个意识的灵魂,脆弱却坚韧地缠绕在一起,散发出异常的能量,演绎着命运的奇妙踪迹。
听上去是否很妖异?
更妖异的是这本书——《1980我们这一届》(当当网独家销售),它汇聚了8011其中81人的不同妖事妖情和妖风妖格。
他们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年纪轻轻,就开始自嘲“昏庸”。是因为志得意满地毕业,才发现前三届里诸多历届生已经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曾经作为应届生考入复旦的优势忽然成了生存上的劣势。
出国潮、下海潮、经商潮、股市潮……每一个潮流,好像都跟学中文的这帮人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人生除了婚好像就不得不昏了,但其实心里是只肯认昏而不肯认庸的。
他们是灵与肉分离的一群人,做领导的却不操官方语言,做投资的却很文艺青年,做教授的却洋溢着学子的顽皮,出国混西餐的却惦记着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四年的青春记忆、三十年奋斗的酸甜苦辣,流淌在笔端,有的平实,有的恣肆;有的悲情,有的谐趣;有的愤怒,有的幸福;有的禅意,有的诡奇;有的考据,有的神秘;有的堂皇,有的玩世……
仿如不同年份放入酒柜中的不同品类的酒,因着不同的出产岁月、不同的酿造方式、不同的发酵材料,而有着百般的不同风味,红的、白的、黄的、黑的、青的……混合在一本书中,让你很容易沉醉而不知身在何方。
我常跟我的创意部员工说,广告的文案,其实就是如何洞察消费者的心灵,从而真切地打动消费者,所以广告的文案,也必须因产品、品牌和消费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不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的行文风格,才能激发不同的消费需求。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复旦中文系1980届学子的人生体验与感悟,也是一本很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文案写作参考书。
当当网购书网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6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