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一种戏说:对电视剧《战国》的一点看法

(2008-02-11 00:36:27)
标签:

文化

 

(《战国》这部系列剧记得似乎十年前在中央二套播过,最近又在中央一套的午夜时间重播,我觉得这是部垃圾片,当时就写了篇小文评论,不过因为没有网络,无法让人看到,今天找到旧文,张贴于此。)

 

 

我曾经怀着很高的期待去看连续剧《战国》,但第一部就让人失望,因此很快丧失了再看下去的兴趣。以后虽也断断续续看了些片段,而一如既往的是不舒服。现在媒体谈到它是怎样费尽心血拍出来的,尤其说《死士豫让》是其中导演认为拍得很满意的一章,不免要放放厥词。

 

《死士豫让》是唯一我看全了的一部,因此主要谈谈看它的感受。在史书上这段故事很著名,应该可以拍得很有可看性。可惜被编剧一改写,原故事的戏剧性竟然减弱了不少,这对于一向力图以情节来吸引观众的戏剧来说,算得上有些离奇了。历史上豫让是个贵族后裔,落魄依附了范氏和中行氏。然而范、中行氏都不重视他。于是他离开了两家,投奔了智氏。智氏对他很是器重,主仆因此非常投合。待到智氏被赵氏联合韩、魏二家攻灭,豫让痛惜主子遇害,立志报仇。先是装扮成泥瓦工,躲在厕所里,想等赵襄子如厕时行刺,可惜被发觉。但赵襄子佩服他的忠义,饶他一命。他并不气馁,而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连老婆都认不出他了。他朋友劝他说,当年智氏灭亡范、中行氏时,他不为旧主报仇,为智氏又为何这般卖命呢。他说,因为范、中行氏把他当平庸的人看待,他只能平庸地报答;而智氏把他当“国士”,他就要用“国士”的规格来报答。终于行刺失败而死。

 

这段故事情节曲折,豫让对朋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部分士人的思想。早先卫国国君喜欢养鹤,让鹤乘华车,后来要打仗,国人都不肯帮他,说国君爱鹤,就让鹤去打仗吧。齐国的国君被弑,宠臣晏婴也不肯殉死,认为还不到规格。这些和豫让死报知己是个反比,也说明了当时士人遭遇知己之主是多么艰难。可惜编剧竟然把豫让写成为范氏报仇(最后加上的同时为智氏报仇的情节十分生硬,颇悖情理)。这自然也是忠义,但少了豫让前后几位主子对比的描述,对豫让的性格的表现和故事的曲折性都有很大削弱。原书中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的苦心没有展示,无疑也是对豫让性格坚忍程度的一个忽视。另外,本来豫让的妻子这个角色也许能丰富情节,却被编剧删去,而另外加上莫名其妙的范氏遗孤,让人无法揣测其意。编剧又似乎想学港台剧,把豫让塑造成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在防备森严的营垒、宗庙中来去自如,似乎这个豫让本来是很容易可以杀人报仇的,却每次又婆婆妈妈,总不下手,好不让人闷煞。这不禁让人要询问,他到底想干什么?有没有诚意报仇?而且这样的剧情表现拖沓,使大家最终失去观看的耐心。

 

其他的几部,就我看到的来说,更为滑稽。比如让赵武灵王被儿子刀剑拟颈和荆轲杀死樊于期的剧情设计就实在让人不忍卒看。赵武灵王的儿子有没有这般大胆姑且不论,而把樊于期塑造成一个胆小鬼就完全是粗暴地破坏历史人物形象。实际上樊无期性格刚烈,一听能为全家报仇,马上自刎,让荆轲以其头为诱饵,去行刺秦王。把先秦时代这样一个值得崇敬的勇士改造成一个懦夫,加以游戏化,创作态度多少是有些欠认真的。

 

在当今为数众多的电视剧中,对历史胡编乱造的自然不少,但大多是改得比较有可看性,毕竟能让一部分人喜欢。象《战国》这样打着大型历史剧的旗子,把原本很生动曲折的故事都能改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的实在不多,我觉得这是类似港台剧的另一种戏说方式,既赶走了喜欢《还珠格格》之类娱乐片的观众,又吓跑了爱看历史正剧的观众,可谓两头落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