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椒、山水味





.
醒来,
窗外已是满耳的蚕雨沙沙。
.
想起昨夜娃没盖电动,
忙忙起床拿了块毛巾去擦,
擦干又给座位支了把伞晾着。
回屋煮好面,
娃才告说老师让提前10分钟进校,
所以着急忙慌的就上学去了。
可怜的娃,
熬夜不算还要加上饿肚子。
.
去市场,
购得几支大大的椒,
卖茄老人见了告说:
这可是太空来的椒,
这种太空椒嘛好看但不好吃。
我回说:
是的,本地椒香可是太辣,
太空椒嘛没本地椒香可是不辣。
.
中饭,
制不辣太空椒煎蛋一盘,
香确淡可是适合我娃。
.
走园,
见秋自野樱树上片片而来,
自上而下的步伐。
.
读沉思第十二章:
山高水长
唐宋山水浓淡相续之间的飘然转折。
.
就山水画而言,
更喜宋的山水扩大于画面,
宋的人微于山川流水,
更似一粒粒山影水味中的尘。
.
蒋老师写道:
所以,山水画从陪衬地位到主流,也有漫长的演变过程,
要改变人们觉得山水次于人物画、禽兽画的观念,首先必须建立山水画的特色,
于是,山水画家,第一步就开始解决魏晋山水画中“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结构上的尴尬。
从《游春图》到《明皇幸蜀图》来看,唐代“青绿山水”已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初步结构。
这个结构,不仅解决了魏晋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困境,
同时,也为中国山水画从根本上开创了不同于其他民族”风景画“的视野,
使中国的“山水画”更近于哲学竟义上的时间与空间,更具备川流不息的宇宙意义,
更接近中国人所说的“江山”与“天下”的辽阔胸襟,而很不同于物质层次的风景仿真。
经过一次艰辛的突破,山水画到了宋代,已经可以昂首阔步,建立自己的自信了。
前一篇:等待园土,以笨养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