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纳兰惊梦宅人食堂美食节目综艺纪录片 |
分类: 纳写综艺 |
纳兰惊梦/文
孟子曰,食色性也,饮食问题对于国人来说,无疑是件头等大事,放眼寰宇,也鲜有能够像中华民族这般能够将吃演变成一种雅俗共鉴的文化。从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到一种食物家乡味道背后的故事,饮食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乡愁记忆等等都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而最近深圳卫视暖心回归的治愈系美食纪录片《宅人食堂》第二季,则是以对食物近乎宗教般的情感来传播美食文化、分享美食故事、传递美食文化。
除了对于呈现美食的摄制技术精益求精以外,《宅人食堂》并不满足于制作一档简单的美食纪录片。它采用微电影的拍摄风格,回到美食的起点,将视角投射向了饮食制作技艺之外,聚焦于那些年轻、有梦想、有故土情怀的美食达人“从城市逃离到乡村”后的生活方式之上,还原隐藏在食物背后最真实的文化与情感。这档承载乡愁记忆的美食节目,以“达人寻找故乡美味和本地民间高手”为叙述主线,唤醒的是观众感同身受的情感温度,正如网友@陳树青Dawn所说的那样,“爸爸带着女儿到乡下过暑假,不断发现自然的美食,瞬间勾起了很多童年记忆”。极佳的卖相品质,也使得第三期节目便以CSM52城0.54的收视率,在竞争激烈的周五黄金档强势杀入前五名。网络热度方面更是持续走高,B站综合评分位列同类型第一名,微博主话题#宅人食堂#登上综艺榜top3的成绩,堪称美食节目的大逆袭。
美食为本,技艺对胃观众
国人对于美食节目的挑剔程度,丝毫不亚于对于美食本身的强烈追求,对于美食的色香味及制作方法的展现,是一档美食节目的“基本功”。正所谓镜头对准菜肴,美食对味观众,这样就更容易“对胃”观众。尤其是在速食文化侵蚀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以“自足、食飨、羁绊”为理念的《宅人食堂》,满足的是那些甚至都没有时间认真吃一顿饭都市人对于享受匠人节奏生活的向往。就像《宅人食堂》的“吃货”们,虽然都身处繁杂的现代生活中,但都保持着一份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希冀。无论是每逢时节都要带女儿回到老家的“瑞爸”,不甘心童年美食失传的吴晓霓,他们都最终身体力行,并在家乡美食的匠心匠意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安宁。
文化为魂,情怀唤醒观众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更是带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性。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客观造成了食俗的多样性,像长江流域人民的饮食口味偏甜淡,黄河流域的人民较重口,四川人因多雾气重湿润的气候而多嗜辛辣,广东人因夏长冬暖而喜清淡爽口。这样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背后,蕴藏的是同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与人情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饮食格局之下,《宅人食堂》以美食为载体带领观众足不出户即可踏遍祖国河山,为观众呈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大凉山到苗族村寨再到台湾绿岛,每一集节目内容都是一个地域不同的文化传承。比如第一集中的傣族习俗,比如第三集的赣南客家文,《宅人食堂》在寻找美食细节的同时,更是带领观众领略各地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在唤醒观众食欲的同时,呈现出了超乎营养和味觉之上的内容。
情感为根,诚意打动观众
从目标受众和题材类型来说,《宅人食堂》更是部小而美的典范。当越来越多的美食节目在试图通过融入更多娱乐元素,来扩大节目的覆盖面和受众面之时,《宅人食堂》依旧秉承着对于饮食这一垂直内容的专精挖掘,同时注重传递各种温暖的元素,以期实现节目情感的升华。值得一提的是,在情感诉求上,它针对了80、90后年轻人钟爱美食,愿以思考,乐于生活,渴望交流的情感需求,通过美食这个媒介,创造出了一条以美食唤醒人们对于淳朴生活和故乡情感的认知与自省的情感释放途径。
诚然如蔡澜所言,美食也是种乡愁。它在刺激人们味蕾、愉悦了人们心情的同时,更是代表了这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纵然生活的城市环境建设会日益趋同,原本带有口音的语言习惯会随着生活轨迹的迁移而改变,但只有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始终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乡愁。土壤中的美味在发芽,故乡的眷恋存于心底,在《宅人食堂》的镜头之中,无论是浙江金华的清水面、杨梅汁,还是赣南客家的荷包、蒸板鸭,背后都是游子对于故土不变的情怀;在《宅人食堂》中,美食成为了与祖祖辈辈情感的维系,它通过吴晓霓这些平凡“吃货”们的乡土记忆与情怀故事,向观众传递着生活观念、故乡亲情、乡土传统这些足够温暖人心的力量。而节目弹幕中观众刷屏的感同身受,便是这些情感回馈的最佳诠释。
可以说,主打人文情感的《宅人食堂》不仅仅只是个食物展示的窗口,更是个关于美食情感共鸣的心灵之旅,通过还原每个美食细节的仪式感,让带着不同情感诉求的观众都能够各取所需。在展示技艺,带来娱乐之余,以期实现情感共融的《宅人食堂》奉献出的是满满诚意,自然也就不难理解这档“小而美”的美食综艺会如此被观众们追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