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

(2009-11-15 22:47:03)
标签:

2012

后天

好莱坞

纳兰惊梦

娱乐

分类: 纳写电影

《2012》11月同步上映中文海报曝光(组图)

看完《2012》之后,如果想从《2012》中走出来,想从世界末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这只能去责怪导演影片拍摄的精巧技术,只能怪自己完全融入了剧情。片中毁灭的镜头不时的闪过脑际,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惊慌失措又激起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情感上的激荡起伏或许正是导演想要得到的直接效果,但作为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出来的对于人类命运的反思才是影片真正的精神所在。《2012》是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是用童话演绎的一段人类文明启示录。

《2012》: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

 

2012》通过灾难的形式呈现出了文化工业时代人类精神的萎靡空洞,这种莫名的忧郁,来自于信仰的缺失与精神的失落。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精神世界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肉体的自由换来的却是精神上的不自由。科学锻造出的工具理性让人们不再相信理想与信念,这种主体的失落与坍塌正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着文化工业时代的精神忧郁,人类需要反思文明的建立之路,需要找寻人类文明的自我救赎之路。古玛雅文明的预言实现之日,也就是人类现代文明崩溃之时,影片正是通过呈现古今两种文明的较量,预示出了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灾难的来临也激发起了人类的斗志,于是沉迷已久的人类意志力得到了爆发并成功守护住了自己的领地。影片中现代文明的进与退,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精神与信仰的价值。

《2012》: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

2012》毕竟只是一部电影,电影也不过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2012年的传说,用世界末日的形式阐述出来,用电影艺术呈现出来,就如童话般绚烂但发人深省。《2012》所展现的灭顶之灾是针对全人类的,它的价值目标已经超越了个人、特定的阶级阶层乃至国家、民族的范畴,而上升为全人类的价值目标,表现的是对地球上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哲学思考。而负载这种思考的就是影片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作为一部灾难片,《2012》可以说是一部终结之作,很难相信今后还能有灾难片单从特效形式上超越它。影片中几乎汇集了人类现实中发生的甚至于幻想中的全部灾难形式,这让观众在欣赏影片时有些措手不及,这些灾难很容易就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观众就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一同穿越即将倒塌的楼房,一同感受地裂带来的颠簸,一同经历命悬一线的紧张。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2012》做到了。

《2012》: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

2012》给我们的启示也具有普世性意义,这超越了传统灾难片所追求的单一主题。《哥斯拉》表现的是人类对核废料任意处理所导致的灾难;《独立日》则显示了人类在面对外星人攻击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后天》再次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012》不在局限于这些单一的主题,而是上升到了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属这个层次上,这就囊括了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具有了一种哲学的范畴。当下人们总是对各种问题争吵不休,但是当人类真正面临灭亡时,这些问题也就不再称其为问题了。《2012》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情景假设,让我们在艺术构造的现实中去面对这样一场悲剧演出,当我们真正发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与易逝时,我们是否会思考人生旅程的意义;当我们走出电影,走进现实,是否会对现在的生活有一种全新的认知。

《2012》11月同步上映中文海报曝光(组图)

2012》带来的视听盛宴让我们感到意犹未尽,而它带来的对于生命、文明等哲学命题的思考则让我们经受了一番精神上的洗礼。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初被普遍认同为灾难片的终结之作,而据相关报道,这也是艾默里奇执导的最后一部灾难影片,从目前的影片效果来看,这部影片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而艾默里奇也交出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特约撰稿\推广宣传\专栏合作\媒体联络:

QQ:69184319(注明博客,非工作勿扰)

MSN:xjx9755@hotmail.com

E-mail:xjx9755@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