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对刘备的评价是一个时代人性的试金石
对此问题,我想说的有以下点:
1,评价刘备关键分歧是什么?关键分歧是:
刘备其人到底是真仁义,还是伪君子?
2,必须首先指出,在历史上,指出刘备虚伪的的人还是有的,但我们必须分清一个问题,即那些人总得来说是作为支流存在的,作为主流刘备一向是被描述为仁厚忠义的英雄的;
3,但在今天,如果我们随意收集一下对三国历史有所涉及的书籍杂志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几乎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会去强调刘氏之仁义,相反,总都在或明或晦地表达着,或暗示着刘备的虚伪与狡诈;
4,古今对比,中间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古人今人之间对刘氏之评价有如此不同呢?当然,从技术层面考量,我们可以说些现今的历史研究更进步等诸如此类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的空话作为理由.但事实上,以本人观之,恐怕问题的本质不在这里?在哪里?在人性!
5,记得孩提时代家母曾有训诫,道:“在小偷的眼里,人人都是贼。”道理不难理解,因为人在作出任何评价时,总无法避免主观的一面,毕竟,人人都是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的。即便是面对同一个东西,不同秉性的人看法肯定不同,这也与弗氏的《精神分析》相吻合。
6,结论,就因为我们今天被太多的罪恶所笼罩所包围,在我们这个时代再也看到不到那些忠义仁厚的人,事业我们就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人,因为我们相信不会有这样的人,那么,谁要是做出这样一副仁义的姿态,那么就必然是虚伪的,是奸诈的。
7,更深化一点说,对刘备的评价从某些方面牵涉到对人性的认识问题。加入,我们认定人性就是恶的,那么刘备肯定是虚伪的;假如我们认为人性----或者说有些人,极其个别的----性本是善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刘备未必就是虚伪的。(另,至于真实的刘备的什么样子,其实我们永远也搞不明白,实际上,即便是当时的人,刘备的妻子孩子也未必就能搞懂刘备是什么样的人。历史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非得去找出什么真实,而是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有所发现。甚至可以说,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创作了一个和“真实的人”若即若离的另一个“人”。)
补充句——“。。。。。。。何当高千尺?为国覆月日。。。。。。。!”这是少年时代的悲愤之语。后读三国,读到刘备部分言语时,胸中涌起的是当初相同的痛楚与酸辛,故而,我鲁莽推断刘备之言也该是发自肺腑,其内心该是同样的悲忧与凄凉!
铁马牧 1/3/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