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国人文/历史 |
引子:
昨天,周同学在论文中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从现实角度来说,诸葛亮当时才刚出道没多久,根本没资格与东吴诸多文人名儒进行面对面的激烈辩论,当时那么注重名声的社会,怎么会出现这个场景?为此我专门回信给他,阐述了我对舌战群儒的看法。
周光连:
你好!
你在论文中提到的相关问题,我现在简要答复如下:
1,从历史上说,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四处逃窜,几乎无路可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刘备惟有求助东吴一条路可走,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其时刘备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谋士,他的选择面不宽。另外,据史书记载,出使东吴是诸葛亮毛邃自荐,主动请缨。说实话,刘备当初对他也不是特别信任,他出使东吴时没有任何官职,纯粹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出使东吴应该属实。
2,史书中并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描写,但我认为,私下的交流与辩论应该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么精彩。这当然有小说家的发挥在里面。但即便是小说,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尤其是诸葛亮那么强烈的自信心以及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解压?该如何渡过难关?舌战群儒应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3,在一个注重名声与地位的社会,也并不一定是铁板一块,也有低层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尤其是像三国时期这种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乱世时期某些既定的规则都有可能被打破,所以英雄出现的频率更大一些。
不知以上答复是否满意?欢迎交流看法。
祝夏安!
乐云
前一篇:一杯没有“茶香”的“绿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