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没有“茶香”的“绿茶?
文/乐云
出人意料的是,票房不错的《绿茶》竟会遭致网上铺天盖地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从画面到故事结构,从场景的选择到气氛的营造与把握,影片都“无可救药”地弥漫着一种苍白的味道,甚至有人批评此片是导演张元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而生命冲力日渐萎靡的显现”。在许多人看来,张元精心调制的这杯绿茶并不可口,它“只有满言的绿色,却闻不到茶香”。
但“绿茶”实在不应担当这样的骂名,在展示现代都市人性的复杂性方面,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导演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影片的叙事独特而充满张力,吴芳和朗朗,一个灵魂的两面,在白昼和夜晚判若两人,而男主角陈明亮醉心于像乒乓球一样,在吴芳和朗朗之间跳来跳去。吴芳让他迷恋的,是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神秘与优雅,而他对风情万种的朗朗的追逐,则毫无例外地彰显出男性对矜持的荡妇所孕育的复杂而真实的欲望。相反,对吴芳来说,白天她是保守而缺乏激情的女研究生,在孤独寂寞中苦苦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夜晚她摇身一变为妩媚放荡、充满女性魅力的酒吧女朗朗,肆意地挥洒着美丽而短暂的青春。男主人公深陷入这两段神秘而落差巨大的爱情中不能自拔。
关于“一人两面”的叙事模式,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能寻觅某些影子。但《绿茶》无疑更胜一筹,它将现代都市人群中那种孤独、灰暗、感伤、忧郁而又隐隐透露一丝渴望的微妙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红玫瑰与白玫瑰》,单方面地展现男性对女性隐秘而复杂的欲望,缺少女性话语。而《东邪西毒》则相反,影片的视角更多聚焦于女性的喃喃自语,缺乏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话。《绿茶》则不同,它不仅展现出现代都市人性的双重性及复杂性,更将男性与女性在交往中那种隐藏、试探、接触到再隐藏、再试探的瞬息万变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惊颤于内心最隐秘的部分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影片在精神上反对将电影当作逃避现实的娱乐手段和说教的工具,而是始终贯穿着人性反思的主题,对人(尤其是大都市的人群)的生存境遇和状态进行毫无保留的反省,揭示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被遮蔽、被压抑的主体精神状态。
《绿茶》在情节上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波澜起伏。影片的场景无外乎酒吧、街巷、寓所,人物集中于男女主人公,其他人物都只是他们故事展开的布景。影片中发生的事像是我们平时所经历的那样,自然平实,从头到尾都是两个大龄男女青年翻来覆去的“叨叨”,即使有人生戏剧性的一刻,在叙事时也丝毫不事张扬,摒弃传统戏剧手法的悬念与震惊,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感受生活中蕴藏着的难以预料的变化和无法认清的底蕴。如电影最后朗朗被陈明亮带到朋友的聚会,她给他们用绿茶算命,她言辞激烈不给“王海珍”留面子,激怒了“王海珍”和她的男友,而最终朗朗被激怒。观众的味口一下子被吊起来,然而随后陈明亮和朗朗奔跑而出,迅速脱离了突发事件的中心,留给观众无限的猜测与悬念。朗朗与吴芳是不是同一个人?陈明亮与吴芳、朗朗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男女主人公面临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影片这种开放性的叙事结构引发我们长长的思考。
尽管有人批评道,“当我们看见一个曾经执着于《东宫西宫》、《北京杂种》、《过年回家》、甚至《疯狂英语》的堪称青年先锋的导演也开始沉醉于追求斑斓的色彩,描画都市上流生活,琢磨两性之间的破事……,我不能不感到一点点莫名其妙的怅惘。”
然而它却从侧面反衬出张元艺术追求上的成熟,当先锋变成一个看似绚丽实质故弄玄虚、不堪一击的泡沫时,及时回到生活这个地面便成了他明智的选择。值得肯定的是,不同于早期《东宫西宫》、《北京杂种》中的那种怒发冲冠与愤世嫉俗,张元开始以细腻而真诚的心态来面对那些具有强烈生活质感的人生故事,如同影片中那简单而复杂的茶叶。生活可能很平淡,明亮,清爽,透明,生活又是那么复杂,不同的水决定了茶叶旋转的方向、交缠的方式和沉浮的节奏,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不管它如何旋转与沉浮,它都会泡出一杯清澈透明的绿茶,或许有人觉得并不可口,或许有人又觉得它妙不可言,可口与否,就看各人的口味了!
一般说来,情节的淡化会弱化电影的叙事,但我们几乎感受不到《绿茶》叙事的弱化,这里面当然离不开编剧新颖的情节设计和杜可风高超的摄影技巧,但更为关键的是,电影的叙事视点始终聚焦于探索人类隐秘的精神世界。画面很唯美,音乐很动听,演员的表演细腻而生动,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揭示男女主人公内心复杂的人性这一主题。在物质及其丰富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内心充满着难以摆脱的孤独与迷惘,就像女主人公杯中那翻滚的茶叶,被命运这杯无形的水冲涮得无处藏身。他们该何处何从?
(本文发表于《写作》2004年第3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