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沈天鸿先生是在他的办公室。登上四楼,一推门,满室陈旧扑面而来,接着看见三个人:沈天鸿、张明润及一位女士(那时我并不知道哪位是沈先生)。女士是向先生求教的,于是,先生让我坐着稍等,然后继续给女士讲“蝶”形态所附的意义。期间,他不时向我微笑,高大而不失儒雅的身躯始终挺直。待女士走后,我一下子显得突兀起来,竟不知怎样措辞。大三时,先生来我校讲学,在为其新书《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签名时,先生见我又点头微笑。现在回想起来,与先生可谓萍水之缘、聚散匆匆。
无意间读过先生的散文《春天笔记》、《在秋林》、《河流》等,文字皆细密沉静。这些在他的诗歌中亦得以深刻展现。《黑鸦》中,他写道:“活着并非抒情/水,不能将一切洗去”是的,潺潺流水可以掘开沟壑,泥沙俱携,却洗不去生存的烙印。曾经撕心裂肺的烙印怎能抚平如初?活着,承受苦难的洗礼,而后,消落无痕。
面对世事,先生以马为凭,“马拒绝仰天长啸。生存/需要沉默”(《马》)这句诗使我想到卧薪尝胆的故事。马本腾跃之物,屈就于生存之荷,它必须学会忍辱负重。以不进之进赢得生存的空间,学会沉默是一种智慧。“人从不开花,只不过有些/叫做开花的年龄,而我已将它忘却”(《初春的高度》)文字清素却渗浸万千嗟叹。
在生命最绚烂的时刻,水淹没了遐想的空间。没有记忆是最好的记忆,记忆太多痛苦只会淹没生存的激情。或者,成熟也是一种庸俗,人们因之记不清纯真的希冀!先生曾说:“空中落下的东西很多/我们的一生/却从空中开始。落花流水”(《纸筝》)肉体早晚要衰亡,而意义又并非自己决定。因之,生命鲜活之下是怦然惊碎,或者流星无痕、或者沉于永恒。生之凄美与意义同体,那么,看透一切方淡然一生。先生以诗论思,诗面景致宁静,诗里内涵深厚。文字逻辑清晰,并非现在所谓的诗纯粹是文字的强行扭结。相形当代奇形怪状的诗,先生能以现代诗的形式容纳古典诗的静美可谓得中国诗之精髓了。
“人只有一半是自己,有时连一半也没有。”看到先生这句话时实是百感交集,先生说出了人生的真谛。人活着,为自己,更为了他人。脱离亲朋只会使自己陷入渺茫孤寞。那样的日子,难挨的是灵魂的受虐。在细密如织的关系里,远离使我们孤寞,而投入又使我们感到身心疲惫及疲惫之中的快乐。此后,渐渐耳闻先生的生平,更深味他为何道出此言了。十年鱼樵生活使先生彻底体味了底层生活的艰辛,正式这种艰辛历练了他上进的品格。系生命于漂泊不定的水,因而生命与水一起扶摇无踪。摆脱“水”在先生这里已然成为摆脱不定命运的象征。庆幸的是,先生做到了,实实在在地拥有了自己,尽管不是全部。
曾有人劝先生改道而生,先生拒绝了。其实,先生不是无地淘金,但先生知道文字需要平静的心。喧嚣的气氛只会损伤灵魂的恒定。这一点仅看他的办公室便可见一斑了:老式的书橱、酱色的漆面、吱呀吱呀的竹椅,连台电脑都没有。现在,报社迁址,相信舒适的环境必然带来先生的文笔生花。
先生以诗著称,也注重论诗。1986年,他就写出了《中国后现代诗歌及其批评》一文。数年后,理论界才追溯中国从1985年开始有了“后现代”。由之,可见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先生曾说:“诗、小说和散文依靠什么构成其自身并能够实现相互间的区别?唯一和全部的回答是:形式。就诗而言,一首诗在找到它的形式之前它并不存在。形式使诗能够显现给人们看,能够在世界和岁月中存在并且长存,让人们得以能够直接面对以逝年代中的任何一首诗。从个体的诗人来看,不同的诗人诗作的区别,尤其是那些属于同一流派而有着共同思想倾向的诗人诗作,使他们形成自己特色而区别开来的,可以说就是文体的区别,而文体,就是形式。由此可见先生对技巧的重视。“但是,我拒绝将所有的赞誉和重要性都给予单纯的技巧——形式。”先生轻重皆举,因之,其作品文质并茂。
先生曾说:“在我看来,真正的乡土诗只有在城市中才有可能出现。”环境塑造人,先生当年的艰辛无疑成为他回望人生的一幕巨景,它们使先生的都市生活厚重笃实。乡土,只有在游子流浪的心中才更刻骨铭心。记忆中的故乡,柳色朴农,绿野黄花,即便茅檐陋灶亦在异乡回望中温暖游子的心。思念乡土无疑是思念亲人的指代,而乡土因遥不可及而愈加唯美。于是,古往今来,游子诗高过故乡的烟囱。某种程度上,先生的话恰是对自己诗作的经典阐释。先生的诗多描写河流,诗的张力如春日之流饱满丰润,不难看出其隐喻了对生存的斑驳体悟。“记住”就是“记忆”;没有“记忆”的东西就是“忘记”。所以,先生强调:“父亲‘忘记’的,我为什么要记住?”话虽如此,先生还是记住了,他记住了父亲有过但不曾深究的生活,并从中挖掘了人生的真谛。
故乡足以让人回味一生,包括快乐与痛苦。快乐是后来的反思,痛苦却是当时的催化剂。它迫使人们追寻生命的出口。因此,人们总是回忆故乡而不是返回故乡。这似乎印证了当前“精神家园”的提法。因为缺少,所以提倡;因为不躬行,所以再倡。如此,炒作了一个本是无辜的名词。再看先生,生于望江,工作于安庆,本质上他没有走出故乡,不过是变换了生存环境。变换有利于其才智的张显,而报社工作又给予了他接近文字的巨大空间。大量阅读带来目力宽广,而为阅人又不得不先砺己,最终,先生以实践显现了其文字背后的付出。
先生不满意当前散文现状,但他最终继承了古典散文的静美。他的散文描景写物平实无华,于沉敛中自含精锐之气。先生把大量诗篇献给河流,没有炫目华章,但有字里绵情。鱼生水中,水因鱼而灵动,而河流,是最朴实、最具人情味的水。
作为一座古城,安庆的独特在于其文化底蕴深厚。它不适于追逐时尚,追逐只会使它消失自我。看着英王府、古城墙的破败,看着滨江公园座座石雕的静默,我只会赞赏安庆的本色:在清晨榕花下赏黄梅清唱,在菱湖岸苔观荷蜓并嬉。或许,都市永远是时尚的代表,我的希冀只是我的希冀的悖论,而先生的言行却使我在文化衍变中看到了一种永恒。
————————————
本文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ang2s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