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藩 ,只见钱不见德可乎?
沈天鸿
在和平年代,要成为“人民公敌”是很不容易的,而北师大教授董藩却拥有了这个称号——近年来,他因为先后抛出“房价国情论”、“空置率较高是天大的谬误”、“房地产救国论”、“所有反对房地产复兴的想法都是危害国家利益”等等观点,而令众情愤怒,被指责为“人民公敌”。
他的这些房地产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近日,他再次激起舆论的关注,成为千夫所指:4月4日,他发表了这样的言论:“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声称“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7成表示反对,其中,45.4%的受访者质疑“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一观点,认为不应用金钱来衡量成败与否,24.6%的受访者表示知识沾上铜臭味是社会的悲哀。
董藩的这个观点显然不堪一驳,之所以要驳斥,是因为他的这个观点在当前也有可观的市场,上面提到的那个调查中,就有有25.6%的受访者认同他的“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的观点——表面上看,这25.6%的受访者认同的只是董藩的“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但实际上,“高学历者”在这个表达中只是块遮眼布,“高学历者”仅仅与“4000万”对应,没有高学历的,不过是降低一点金钱的数目而已,比如3000万、2000万、1000万或者几百万,“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点是不改变的。所以,认同董藩的“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亦即赞同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与成败。董藩的这个观点不堪一驳也就在这里:财富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一个人的价值则绝对与钱财无关,是众所周知的普世标准。因此,写作《红楼梦》时的曹雪芹虽然只能喝稀饭,有时连稀饭都喝不上,但没有谁会认为曹雪芹这个人毫无价值,也没有谁认为曹雪芹很耻辱很失败(不知道董藩是不是敢于说曹雪芹很耻辱很失败)。这样的人很多,也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无须一一列举,所以我在这儿就只举曹雪芹这一个例子了。
但是,这个众所周知的普世标准被董藩颠覆,董藩敢于公开颠覆众所周知的这个普世标准,看来是知道有他的拥护者的——25.6%的他的这个观点的认同者,在中国是一个数字巨大的人群,这,才是我们应该引以为忧的。
据报道说,董藩迫于舆论压力,在沉默后终于做出解释说“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
4月6日下午再次表示“4000万”的言辞仅是对学生讲的励志的话,而且其学生主要进入商界,等其学生40岁之际,4000万人民币的价值估计只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元。
开个玩笑——看来“人民公敌”还是怕人民的,因为这些解释想达到的目的,明显是想让人们认为他的这个表达并不是在表达一个观点,而只是对学生的励志之言,并试图通过货币贬值的方法把4000万下降到几百万,从而让更多的人觉得自己也有可能挣个几百万,得到“安慰”而不再对他的这个观点表示反对。只是董藩可能也太低估了他人的智商了,所以越解释就越糟糕:用唯一的“4000万”身家作为奋斗标准来励学生之志,所起的作用只能是证明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价值则只能以钱财来衡量,的确是董藩心中根深蒂固的观点,董藩认为的一个人的志就是钱,而不可能是其它或者还有其它。“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之解释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财富意识只是你董藩的工作内容之一,你怎么把这一点当成唯一了?至于“等其学生40岁之际,4000万人民币的价值估计只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元”的说法,更是可笑,董藩什么时候成了预测大师,绝对肯定十几年后的4000万人民币就贬值到只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元了?而且,董藩在这里玩了个偷换概念:他说出“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这句话时,这句话中的4000万是以现在的人民币的价值即购买力为基准的,而不是以谁也不知道的十几年后的人民币的价值为基准。
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知识可为人师,还有行可为人师为世范,并且,学和行应该是统一的,那么,行可为人师为世范的保证是德,德是完全排斥铜臭的。因此,完全铜臭的董藩不仅完全不符合这校训,而且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完全背道而驰,还适合在北师大或者在其它学校“为人师,为世范”么?建议他离开学校去挣他的4000万或者第二个第三第四个4000万去,不要再做教授和“人民公敌”了——而且他已经有了不再做教授的有利条件:他这句励志的话已把作为一位教授应该穿的衣服全都脱去,和那些靠一脱成名来大把挣钱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