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夜晚
劲风骤起,麦田的每片叶子
都按同一图形弯身
月亮的吊桶汲不起它自己的水
老人站在茅屋浓郁的黑暗里
一只鸟发出
宛如被箭射中的叫声
这是长江三角洲五月的夜晚
南瓜藤在坟地带着露水开花
高处的风吹不到它们
我不认识的兄弟姐妹!河流
在你们的睡梦之中或之外
绕过村庄加速流去
在命定的地方入海
选择苦咸
结局之前
无人能取走或听懂它的涛声
没有流去的一切也不例外
五月是秋天之前的第一个秋天
劲风骤起
麦田里不是麦子的杂草
在镰刀到来之前
也一齐按同一图形弯身
1988.8.21
七星宝剑:
在和一个年轻的高手谈论诗歌的时候(这个高手在我的博客里被排在游就之列,游就取荀子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我给的注释是:年轻而深厚的经纶手;沈天鸿先生在我的博客里在行止之列,行止取高山仰止,仰行行止,我给的注释是:新诗革命仅存的硕果),他说,诗不可谈,和佛一样不可谈。我说还是不一样,诗在外,不谈不足以提高,佛在内,谈多则心不静,心不静则难悟。他说,反正在我这里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读到《五月的夜晚》的时候猛然就想起他说的话,仿佛确有这样的感觉。《五月的夜晚》在你完全不经意的地方重手展开,以“劲风骤起”的灌顶起笔,顺势推出,第一段断然收在“宛如被箭射中的叫声”这样的犀利处,第二段大河缓流那样的宽广包容,难怪这一节里面有象“我不认识的兄弟姐妹!”这样的句子——这样地显露心境的句子,在沈天鸿是非常少见的,他的文字经常处于冷峻凝重状态,这里的一个感叹号,说明了情绪的饱满已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这里开始的下面一直延续到第二段结束,你都不能停止,诗歌将你一气带到“无人能取走或听懂它的涛声”。这一段的包容量之大用笔之凌厉速度之迅猛,使诗歌迎来的第三段成为经久不息的回响。五月是秋天之前的第一个秋天,单列出来你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发现,这样的发现放在这里并不那么刺眼了或是让你拍案叫绝了,因为,下面的:
劲风骤起
麦田里不是麦子的杂草
在镰刀到来之前
也一齐按同一图形弯身
太诗意了。如果我们说中间段的包容量已经够大,那么,结束的“在镰刀到来之前也一齐按同一图形弯身”的包容量则无法形容,这,就是我在开始的时候要说那段话的原因。
一首好的诗歌所传递的是和散文小说完全不同的,散文小说可以形容,诗歌不可形容,散文小说可以触摸,诗歌只能仰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是佛。
下
午
下午在那面石壁上
一直延伸到暮色休息之处
藤蔓的句法倒挂
清澈寒冷的水流
令人难以置信地
以它的涛声使整个时间变苦
生命将我带得这样远
石壁只以它的一面展露
坠落深渊的地平线
留下深深指痕的地方
生长一行行紫色的铃兰花
那么整齐,垂直
在风中起伏如无言的脉搏
整个下午,我就这样坐在石壁上
脚底是深渊
只有影子
勇敢地下到涛声深处
1988.6.26
七星宝剑:
阅读沈天鸿,你只要坚信在任何一首诗歌里面一定会有能够打动你的地方,就好了。这首诗的前一节非常准确而诗意地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其中下午延伸到暮色的转换递伸,简练而生动,藤蔓倒挂和寒水清流将画面递伸到更远的意境,时间,在这里成为唯一的包容者,但是最后一个“苦”字大约可以斟酌,因为前面没有任何的暗示,这个字就变得有一些主观,也可以认为这个字是最后影子勇敢下探的原因,如果这样理解,这个“苦”字变成不可更换。
奇怪的是,第二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转到抒情或者感慨,而是继续描写,仅仅是增加了一个“我”,但“我”还是在继续的观看中。从技术上来说,我认为这一节比上面一节写得更加精彩,因为这一节的描摹几乎是神奇之笔,“在风中起伏如无言的脉搏”,太好了。
原来最后要揭示的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那就是“只有影子勇敢地下到涛声深处”,这种虚中求实的手段轻轻一探,整个诗歌的动态美完全展露。我估计我如果临场,也会想到最后的这种诗意的感觉,不过,我不相信我有本事从下午演绎而来并干净利落得在此打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