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者爱人》要点整理

(2011-04-13 15:37:11)
标签:

孔子

宋体

管仲

仁者爱人

仁爱

教育

分类: 论语选读

第五课   《仁者爱人》要点整理

一、概括孔子“仁”的内涵。

1)“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2)“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二、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对人尽心竭力,要积极为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待人仁爱宽厚,要推己及人。

2)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3)孔子的“忠恕”观是积极的,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和借鉴。

三、孔子的推己及人是什么意思?孔子是否定个人的利益吗?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四、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答: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1)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孔子肯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

2)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3)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

答: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

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为什么?

答:孔子。  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六、分析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2)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而且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