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要点整理
(2011-04-13 15:35:23)
标签:
孔子宋体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路gb2312教育 |
分类: 论语选读 |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要点整理
一、
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
二、孔子极力维护周礼,毕生追求建立一个“有道”的社会。在政治上,孔子最杰出的品格即是坚定的原则性,他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后,从来没有动摇过。在生死关头不惊恐,在武力面前不低头,对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政治使命充满信心。对别人的不理解,孔子感到悲凉,但绝不动摇。他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真理)的,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三、孔子和隐士
相同点:都是品格高尚之人,都对现实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都对现实不满,难与为政者相融。
不同点:隐士对现实冷眼旁观,洁身自好,隐居避世,以自好显志。
四、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影响:(1)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2)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3)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五、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答:“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3.“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答:(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务实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2)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田园生活的恬淡宁静和富足逍遥,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也让子路看看自己对长幼之节的重视,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