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杰宏】微言偶拾(1)

(2022-03-23 09:40:36)
标签:

【引言】哲学家马克思

【杨杰宏】微言偶拾(

分类: 天雨流芳——感悟随笔
【杨杰宏】微言偶拾(1)
微言偶拾【引言】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看还是说成“人是挂在互联网上的动物”更形象。当然,当下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全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化意义上的“网”。无网络不人生,网络无所不在,从网站到博客、微博,到QQ,当下微信又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交流工具。挂在网上、泡在群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不在这个群,就在那个群。人是交流的动物,唯有交流才能照见彼此,感悟人生。入微十年,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还是聊了不少话语。偶尔翻翻,有些还是有点意思,故不揣浅陋,整理于此。因这些闲言碎语皆在微信群里偶尔言之,又偶尔拾之,故名“微言偶拾”。需要说明的是里面的内容大多是我所言,有些是讨论交流所言,涉及到上下文语境,所以引入了他者话语;有的发言内容有真知灼见,故录于此共飨,类似于读书笔记。他人所言皆在文后标注了姓名。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3/0300/240481822_2_2022030312122469_wm.jpeg


1

关于纳西民谚中“星落”之说,我听到的已有四星:

女星落塔城

男星落俄亚

歌星落窝仁

谷星落吾木注:窝仁,拉市乡打渔村。吾木,宝山乡吾木村。https://pubimage.360doc.com/wz/musicplay.jpg?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QzMTAwOA==&mid=2247536045&idx=1&sn=7d26243c943e1f9a737d582e79b37275&chksm=975776a2a020ffb4e13ebf20030ccfb93527893d7cfabe85b9424db504be4315fe661a2149db#rd

2

纳西古乐在民间一般认为是在白事中演奏,有些人甚至称其为哀乐,其实这是不了解纳西古乐历史所致。这一古乐在很长历史时期作为道教音乐而存在,后由宗教音乐逐渐变迁为文人雅乐,再后来成为民间音乐。以前丽江的红事中也兴演奏古乐。2010年2月20日在黄乃镇先生女儿结婚时邀请大研纳西古乐会演奏助兴。有人把《小白梅》当作白事调,盖因曲名有“白”字,其实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河南有座杜拾遗庙,即杜甫庙,因官至拾遗而名,但当地老百姓称其为杜十姨庙,专作为求子庙。显然,杜甫这尊诗圣远不及求子来得实际。实用是最大的民间文化法则。https://pubimage.360doc.com/wz/musicplay.jpg?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QzMTAwOA==&mid=2247536045&idx=1&sn=7d26243c943e1f9a737d582e79b37275&chksm=975776a2a020ffb4e13ebf20030ccfb93527893d7cfabe85b9424db504be4315fe661a2149db#rd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3/0300/240481822_3_20220303121224272_wm.jpeg

3

关于纳西母语传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洁珍、杨一红、和虹、和冬梅、和顺林、赵庆莲等一批纳西女同胞。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最充分。她们身上有着“虽九死犹未悔”的奉献精神,也带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色彩。和洁珍老师多次向人大、政协、政府部门提交的加强母语传承方案最后都是无疾而终,申请点课题经费难于上青天;有些老师在单位里还被指责为无事找事……她们的义举让更多男同胞汗颜!我相信,如果纳西文化真的有失传的一天,最后一个讲纳西话的是个老奶奶,最后一个穿纳西服饰的也只会是她。
【杨杰宏】微言偶拾(1)
相关文章:【杨杰宏】梅花香自苦寒来 ——听和冬梅老师讲授纳西童谣有感纳西母语传承项目结题留影。左起:李素泉(教育局教研员)、和虹 、和洁珍、 杨一红、黄琳娜、赵学梅、和顺林、 和冬梅、杨明。(和冬梅提供图)

 

https://pubimage.360doc.com/wz/musicplay.jpg?mid=001ELHbO4FvNEd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3/0300/240481822_5_20220303121225164_wm.jpeg

5

惊闻木芹先生去世消息,想起关于木老的一件轶事。

在云南大学读研究生时,去拜访木老,言及纳西学者认为神川铁桥是纳西族先民建造的观点。木老批评了这种地方民族主义,他认为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铁桥是纳西族建造的观点明显证据不足,冯智所持的藏族建造说也偏颇,更大的可能性是由吐蕃朝廷主持,由滇西北各民族共同建造的;但冯智提到“塔城”是藏语,意为铁桥,可聊备一说。木芹先生语重心长地说,神川铁桥是解开滇西北历史的钥匙,关系到滇西北开发史、民族关系史、多民族宗教史、水利冶铁史……https://pubimage.360doc.com/wz/audioplay.jpg

6

塔城处纳藏交融区,血缘、宗教、文化的交往交融有力促进了人口、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大凡民族交融突出地区,人种的智力、相貌要强于封闭、内婚的民族。独龙江上游民族与察隅藏族通婚,形体高大健壮。奔子栏、盐井、叶枝等地纳西族也很高大上。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3/0300/240481822_6_20220303121225476_wm.jpeg

7

奴隶制讴歌英雄,也成就了英雄史诗、英雄叙事,但英雄观是建立在征服、掠夺、奴役他族之上,一进入现代社会就格格不入,甚至变异为打砸抢。奴隶社会制度中的英雄主义与主观,往往与氏族、血性、图腾、权威、感性相关联,与神精神相依而生,与现代社会中的客观、理性、制度、民主、共和、公民形成文化差异。任何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统都具有不可复制的文化价值,正如马克思评价《荷马史诗》代表了我们无法企及的人类童年文化。作为学者,既要对神精神类型文化进行符合文化逻辑的分析、归纳,更要对此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探索,警惕陷入复古主义的泥淖,毕竟无法回到那个时代。

8

纳西话賨微信群中不时有人加入或退出,有感而发:

归去来兮。

嫌吵了出去静一静,呆闷了回来聊一聊。

火气大的冲碗雪茶,有心事的拿出晒晒。

纳西话,不只是与纳西、丽江相关,而是与每个人的心灵相约。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有缘一聚,已是至福。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3/0300/240481822_7_202203031212267_wm.jpeg

9

讨论中有人提到把纳西文化划分为官方、民间、精英文化三个类别,认为东巴文化应划到民间文化中。这种划分的问题在于太笼统,似是而非。何为民间文化?东巴本身是民间文化主体,东巴也是书写文字的知识分子,也属于文人文化范畴。

难道只有汉文化写作的人才叫文人?以前还有种说法叫仿汉文化,藏传佛教是否也可称为仿印度佛教?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对自己有用,能够为我所用、所享受,在这过程中自然会带有一些由地域、族群、时代带来的自身特点,本身就是自身文化。以前宣科与《艺术评论》打官司,一个焦点是认为丽江洞经音乐是汉人音乐,不能说是纳西古乐。这是一种僵化的汉文化中心思想在作怪。

我们不否认洞经音乐是外来文化传播的产物,但长时间在丽江传播过程中,自然带上了纳西风味,最典型的是纳西艺人学艺时都是口传心授,背工尺谱,明显带有纳西口腔,且纳西艺术风格多悲风,故不用唢呐等喜气乐器,而专用类似哭腔的波伯(芦管),与其他各地洞经音乐明显存在差异,叫纳西古乐何尝不可?且纳西古乐这一称呼在民国时期已经约定成俗,赵银棠的《玉龙旧话》中就提到了这一名称。

https://pubimage.360doc.com/wz/musicplay.jpg?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QzMTAwOA==&mid=2247536045&idx=1&sn=7d26243c943e1f9a737d582e79b37275&chksm=975776a2a020ffb4e13ebf20030ccfb93527893d7cfabe85b9424db504be4315fe661a2149db#rd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3/0300/240481822_8_20220303121226163_wm.jpeg


文化的划分各有理由。把文化分为官方、精英、民间三类上、中、下文化有其局限,如一个官员,回到家中不可能再发号施令,他也与民间一样过岁时节日,有时还会写些诗文,他身上融合了不同文化类型。窃以为把文化划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相对合理。

所谓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是静止观点看待文化,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变迁与融合。纳西古乐在晚清是文人雅乐,民国时期成为民间音乐。但这种划分只是片面的,周霖、周善甫把宋词填配到古乐中,经常在文人聚会时演奏明显带有文人文化特点;而民间红白二事中也经常演奏此乐,则带有民间文化特点。也就是,同样一种地方文化,很难划清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

以前单线进化论观点存在诸多“请君入瓮”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果把东巴教定位为原始宗教,那群里的和旭辉、杨玉勋、石春、更布塔等人就是原始人东巴了?至少我还没见过那个原始宗教有上千卷经书、上千个神灵鬼怪、上百个祭祀仪式,更不要说纷繁复杂的音乐唱腔、舞蹈、绘画雕刻……至今,东巴教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准则及价值观念还在给现代人上课。

把以东巴文写作的东巴称为民间艺人,而以汉字写作的称为文人,这是以汉文化为中心来概定的。户口册中,东巴法王习阿牛填写为文盲。但划分标准不同,概念定位也就会发生变化,柯尔柯孜的《玛纳斯》艺人在国内是非遗传承人,在吉尔吉斯斯坦就是国学大师。

相关文章:【杨杰宏】惟愿大地歌如风

10

关于东巴不进古城之说不足信。木氏土司作为纳西族一成员,既有对中央王朝的“诚心报国”的一面,也有维护地方、民族利益的一面。纳西自古祭天为大,自称为祭天人。而东巴是主持祭天仪式的祭司,在纳西族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木氏土司在西藏用兵频繁,攻占一地后就把丽江的纳西人移民进来,在移民中除了军士、耕农、工匠外,东巴也是重要的成员。至今在四川木里的俄亚纳西族乡的东巴世家都有源于丽江的口碑。另外,一直到民国时期,木氏土司家族都有专职的东巴,狮子山(明清时称黄山)一直辟有木氏土司的祭天场。木氏土司后裔木荫通判于宣统元年赐木氏专职世袭东巴和秀春“精明教宗”之匾额,同年,又赐东巴医师和永公“医明法精”匾额,二匾皆藏于东巴博物院。由此可证木氏与东巴渊源关系之深刻。丽江古城因木府而兴,木府有专职东巴,如民国时期的和凤书本身就是古城人,古城中的文林村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保留了东巴祭天习俗,怎么能说东巴不进古城?

丽江古城的范围还包括了白沙、束河两个古镇,这两地在历史上更以大东巴辈出而著称,如白沙的久知老就是闻名丽江的大东巴,学徒遍布周边地区。“东巴不进古城”之说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之后,流官推行“以夏变夷”的文化沙文主义,对东巴文化竭尽污名化、妖魔化之能事,致使东巴沦为“牛鬼蛇神”的代名词,且势力逐渐衰微,从古城到南区周边及偏远山寨,由此才有了“东巴不进古城”的误说。

相关文章:【杨杰宏】被误读的丽江文化之五:木府是皇宫吗?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3/0300/240481822_9_20220303121226726_wm.jpeg

11

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鲁甸新主村有资质申报中国古村落名录、民族团结示范区。一则有历史根基。和世俊、和文质、和德贤、和政才、和云彩、和开祥为代表性大东巴,麽些先生李霖灿、纳西东巴古籍译著皆与此地密不可分,自古为五区(巨甸、塔城、鲁甸)东巴教传播中心、兴教重地;二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突出。村内有纳西族、汉族、普米族、傈僳族、汉族等多元民族,相互通婚,多元宗教文化互通互融,民族团结如一家三是有一个传承团队及传承基地。以和桂生为首的东巴文化传承团队外引内联,兴建了完整的东巴文化传承院,建有东巴教教主神像。定期举办法会和传承活动;四是还有两个有心人——杨树高、石刘栋两位先生,他们皆是地方史志专家,一个本来是本村人,能量大,能整合村内村外多元力量;一个是新主女婿,对这块土地有感情,作风踏实严谨,能深入调查研究;五是有良好生态环境。新主境内有铁杉王,是生物多样性典范,国内外植物学家多次呼吁建立国家级植物园。

建议:一是健全东巴传承基地软硬件设施,扩大民间影响,发挥民间宗教社会功效;其次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完成《新主村志》的出版工作,一志在手,文化先行,传承有根,功德无量;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各级部门支持,组织对新主村内东巴文化、民族团结、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会,促成社会舆论与智力支持。四是联络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进入各级“两会”议程。

12

福国寺是丽江的第一座佛寺,最早为汉传佛教寺庙,其建筑风格完全依照内陆佛教建筑而兴建,同时也融入了宽大厦子的本土建筑风格。原来福国寺建筑宏伟精致,雅韵悠然,院内广植古树名木,成为周边民众祈福、赏春、郊游、野餐的休闲胜地,洋溢着浓郁的人间烟火味。这也是一座传奇寺宇,一代天王与一代游圣在此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奇……福国寺在“文革”中受到破坏,万幸的是其间的五凤楼与解脱林门楼搬迁到黑龙潭而得以幸免于难。前几年,与徐霞客研究专家杨林军一同在原址调研过几次,还找到了木增与徐霞客畅谈之所。剩下建筑多为断壁残垣,稍加修整还是可以保留原貌的,修旧如旧,本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与敬畏。后来,福国寺恢复重建后去过一次,原来剩余的院落竟荡然无存!

相比福国寺,指云寺是有幸的,因为通过办学校而得到了保护。我读初中时是在指云寺读的,后来学校搬到马鞍山脚下后寺庙成无人管理,引发村民哄抢。再后来恢复重建,大殿后面半坡上又建了一座更加气势恢宏的神殿,神殿为藏式建筑风格,引发丽江文化界争议,后搞了穿衣戴帽工程。任何外来文化不能入乡随俗就行之不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