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老不老

标签:
木诚不老民歌纳西丽江 |
分类: 草根力量——民间民俗 |
木老不老
杨杰宏
2021年12月24日一大早,木诚老师就在微信群里吆喝开了,他邀请群友一起到高美村参加丧葬唱挽歌(mul zzer)活动,但一直到晚上7点多应者廖廖,最后同行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多年的老搭档——和云鹏,一个是单位派的同事。他们仨就这样冒着严寒,向着藏在文笔峰背后的高美村进发,大致晚上8点多抵达高美村。晚上9点多,木老师传来村民们吟唱民歌的图片。高美村海拔高达3200米,院子中间篝火熊熊,但抵不住四周呼啸而至的刺骨寒风,好心人给木老师披上了厚实的羊皮。凌晨4点多起夜,打开手机想看看几点了,不小心打开了微信,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红,全是未点开的语音,心里着实吓了一跳,这说明他一夜不睡,通宵达旦唱到了现在。睡回床上,无法再入眠,想到木老师前个月因高血压住院,医生曾下达过病危通知书,一直到现在仍靠吃药进行保守治疗。对于一个高血压患者而言,在高寒山村通宵达旦唱挽歌,无疑是拿自己生命开玩笑!
以前也多次劝过木老师,以这样的身体状况,不能再逞强了。现在不能把自己当壮汉了,而是当成老人倍加呵护身体了,毕竟上有老,下有妻小一大家。但说归说,木老师还是一意孤行,只要有人邀请,他就义无反顾地一次次前往,每次都是通宵达旦。这一个月来,我记得的就有这么多次:2021年12月13日在龙蟠乡兴文村,12月20日在五台民治村,12月24日在七河后山高美村,2022年1月5日在文笔峰南麓的南溪村,1月6日在金山达坞村,1月10、11日连续两晚在金山敏儒村……
木诚是一位成长于玉龙雪山脚下的纳西人,生于1976年,现供职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馆,一直从事纳西民歌传承工作。前两年木老师在金江乡当扶贫攻坚驻村干部,来回四个多小时路程,山路崎岖,尤其是晚上险象环生,有几次死里逃生。因木老擅长唱古歌,经常受村民邀请到村里演唱,大部分以唱挽歌为主,所去地方多为山高路远的山村,往往是下班后开着车摸黑进入山村,凌晨开着车返回蹲点,每次来回上百公里,自己身体也累出毛病来了。话又说回来,他是拿着国家工资上班的人,衣食无忧,可以朝九晚五,悠哉悠哉,用不着这样忙着上山下乡。这样来回奔波,自讨苦吃,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倒贴的是油费、修车费,还有身体,他是拿自己的生命在拼。
问题的关键是能拼得回来吗?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之下,传统文化命运呈现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遇,纳西传统民歌也不例外,同样面临音渐不闻声渐悄的窘境。甚至木老师在同辈人中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参加同学、亲友聚会活动,他偶尔唱几首谷气、默达调,能够起到些点缀气氛作用,但如果唱多了未免给人曲高和寡之嫌,有些人呈现出不耐烦神情,乃至一走了之。木老师的尴尬折射了传统文化的现实处境。大多数人心目中,只有那些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赚到金银钵满盆满的传统文化才是最牛的,最值得传承的,譬如在旅游市场中的展演节目,旅游商品等等,而卖不出去的传统文化只有慢慢等死一法。这样的道理显然是无知的,甚至是没有人性的,是反文化的,但在现实中却是残酷的现实,无利不起早,政府部门需要谋求政绩,企业需要创造利润,百姓需要就业谋生,文化产业能够满足这些诉求,所以才能如此广受吹捧,黄袍加身,有时也是身不由己。
木诚老师不只是身体力行来传承传统文化,也在做民歌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这些年来搜集、整理了不少珍贵的民歌资料。工作之余,他义务担任纳西话賨公众号编辑,把自己搜集到的民歌、口弦、传说、故事翻译、整理成纳西拼音文、汉文,发布到公众号上,让更多人享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有次他听到有人在欣赏他编辑的纳西民歌,心里有说不出的欢乐。他说,把自己的心血成果让更多人共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客观上也起到了保存资料、保护传承的作用。多少次他目睹好多著名的民歌手带着一肚子的民歌离开人世,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平时他也有意识地四处拜访民间歌手,搜集遗落民间的民歌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十多年来共搜集到百多首优秀民歌。这些民歌结晶是纳西族口头艺术的经典,是语言里的花朵,是祖先的魂音,是真正的纳音。留住了这些文化遗产,留住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每一个纳西游子,一听到这些来自远古的声音,无不热泪盈眶,无语凝噎,因为这里包含了一个民族筚路蓝缕的迁徙史,上下求索的奋斗史,生死存亡的苦难史。每次听到这些熟悉的吟唱,仿佛越过一片时间海,听到彼岸隐隐传来的历史老人沉重的叹息声。
笔者在迪庆州三坝纳西族乡调研时,在结婚典礼上又听到一首古歌,这首古歌一开始从开天辟地唱起的,在后半部分明显突出了与婚礼相契合的主题,在语言处理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衬恒褒白命
嫁给了人间大地
嫁给了崇仁利恩
男女结成伴
飞了三天来到人间
夜宿大地三晚上
夜宿梅花树下
梅花树也未发觉
他俩的高兴它也不知道
正因为有这般高兴
梅花静悄悄地绽放
这就是纳西族的《蒹葭》,《离骚》。后来陆续搜集到了民歌演述的《黑白战争》《署鹏争斗》《白蝙蝠取经记》等东巴名篇。和耀淑老人回忆说,幼时老家村子里就有十二个大东巴,他们个个都是民歌手,时常听到他们唱的这些古歌,就这样凭印象记下来了。民间至今有这样的俗语:东巴不开唱就不兴先开腔,东巴不起舞就不兴先起跳。这说明,在很久的历史时期东巴不只是扮演的宗教祭司的角色,同时也是出色的民歌手。东巴角色与歌手角色是晚近时期才逐渐分开的。当然,民歌不只是起到保存历史记忆的社会文化功能,它们还发挥着“兴观群怨”的多元社会功能。
传统是一条河,一直从远古蜿蜒流转到今天,生生不息。传承民歌就是传承母语,传承文化,传承精神,其意义深远。木诚老师在传承民歌的这条路上蝺蝺独行,其背景稍显孤独,但他依然长歌当哭,义无反顾,且歌且行,让人肃然起敬。平时我称呼木诚老师为木老,何以然?有诗可解:
木诚不老
他还没有我大
一直喊他为木老
因为他一直唱着老歌
也喜欢讲古谱古典
他的嗓音悠长而深情
让我回忆起爷爷奶奶们
团聚在火塘边吟唱老歌的情景
还有轻轻在我背上拍打的声音
在他们歌声里沉沉睡去
现在他们都不在了
但老歌还在在
老歌里有他们佝偻前行的身影
还有注视我们的眼睛
温暖而忧郁
木老不老
他一直在唱着老歌
不让老歌老去
而我们慢慢老去
老歌不会在我们手中死去
因为有木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