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会出现节日短信焦虑症

(2011-02-01 00:17:37)
标签:

健康

如果参照节日短信焦虑症的症状表现,不少人会发现自己也不同程度的罹患了此症。这个来势凶猛、传播广泛的心理障碍的确是危害公众节日心理健康的大敌。要消灭它,就要对其病因进行一番探讨。通常,节日短信焦虑症的原因至少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现实原因,即人类对现代通讯工具既对其依赖又受其约束的矛盾。短信的优势自不必言,短信的过度使用也势必带来问题。当过分看重小小一条短信的作用时,人类的习惯心理会尽可能的去操纵它。而短信毕竟是短信,它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当人们让容量有限的短信去承载更多信息负荷时,多余的不能承载的信息只能由人们主观去赋予想象的意义,而尚需要通过短信沟通信息的人类又怎么能够“心心相通”到对这些言外之意默契于心呢?更何况,节日短信在短时间内通过手机大量涌入收、发者脑的认知系统,造成了认知系统内部的信息超载。歧路多亡羊,人类的认知功能无法处理过多信息,同时又无法回避时,便处于应激状态,心理问题自然随之而来。

其次是个人原因,即人的内在人格因素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之间的矛盾。人与人是千差万别的,但在同样的时间里又不得不依赖同样的方式进行沟通,势必造成了个体内心与外界要求的不一致。当个体无法控制外界时只能调节自己的言行习惯以求适应,而调节、适应能力又各不相同,于是节日短信焦虑症便在不同人身上有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不难发现,易感者的人格特点是:追求完美,自我中心,控制欲强,刻板执著,谨小慎微,委曲求全,思虑过度,多愁善感等。有时不同甚至矛盾的人格特点会集中于一人身上,若难以随机应变,心理问题就在所难免。

第三是文化因素,即传统的文化心理与现代的交流方式之间的矛盾。中国人素以讲究礼仪著称,这一点在传统的春节更显得突出。于是一些平日里不拘小节的人过年时也不得不变得遵守规矩、看重面子。尽管很多礼仪是封建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但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作为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保留继承。而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过去大不相同,以信息时代的短信来作传统的拜年手段固然带有时代气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麻烦。当意识到短信与文化尚存在不相容性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快捷的转发、群发短信拜年方式会成为有争议的礼貌问题了。因此,与其说节日短信焦虑症是一种临床疾病,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