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节日短信焦虑症”
(2011-01-31 20:43:38)
标签:
情感 |
分类: 心理学 |
“节日短信焦虑症”是今年被普通百姓和各种媒体叫热的一个新词,并不见于心理卫生和精神病学专业教科书中。正因为它不是一个很专业的概念,心理专家一般对它也不甚关注。然而,“节日短信焦虑症”毕竟是公众经常面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必要从专业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分析并寻求对策。名正则言顺,首要的工作,是给“节日短信焦虑症”来个科学的正名。
节日短信焦虑症从概念上看,应该属于焦虑症的范畴。而焦虑症是有明确的专业界定的。如《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将焦虑症定义为: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具体细分,焦虑症之一的惊恐障碍有明确的诊断要点:
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惊恐发作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性神经症、抑郁症等,并应与某些躯体疾病鉴别,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内分泌失调等。
症状标准为:(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项: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严重标准为: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为: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排除标准为:(1)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2)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惊恐障碍之外,另一种更为常见的焦虑症是广泛性焦虑,它的诊断要点为:
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症状标准为:(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②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严重标准为: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为: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为:(1)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由此可见,广泛性焦虑是一种更持久的焦虑症,而惊恐障碍是一种反复急性发作的焦虑症,它们共同组成了焦虑症的范畴。那么,节日短信焦虑症和焦虑症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它也归属于焦虑症的范畴,似乎没有诊断标准规定得那么严重;如果二者毫无关系,那它又何以得名“节日短信焦虑症”呢?其实,考察一下节日短信焦虑症与焦虑症的共性,就可以说明问题了。这个共性就是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正常人和患者都会出现,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疾病。日常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引起人焦虑的各种现实因素,如儿童的考试焦虑、青少年的青春期焦虑、大学生的就业焦虑、青年的婚姻焦虑和生育焦虑、壮年的工作焦虑、中老年的退休焦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常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指的这种焦虑情绪。其特点为:(1)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2)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当事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具体的威胁或危险;(3)它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如长期得不到改善,才有可能发展为焦虑症等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从生理心理学上看,焦虑情绪是一种无根据的惊慌和紧张,心理上体验为泛化的、无固定目标的担心惊恐,生理上伴有警觉增高的躯体反应。
当焦虑情绪由处理节日短信引起或加重,持续存在一定时间,严重到影响了正常生活,连节日的喜庆气氛都因处理短信大打折扣,甚至感觉节过得越来越累,怕过节到了“谈节色变”的程度,那就说明已经被节日短信焦虑症困扰了。因此,节日短信焦虑症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与处理节日短信相关的严重焦虑情绪”。由于说起来拗口,解释又困难,权且称作节日短信焦虑症。这样,终于给节日短信焦虑症正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