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 |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也称作“皮格玛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或“期待效应”,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33~)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的。
罗森塔尔实验的假设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可能因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将研究结果“污染”。他为此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鼠做实验,训练大鼠学习走迷宫,看哪一组学得快。学生们事先被告知:两组大鼠品种不一样,一组十分聪明,而另一组则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鼠来自同一窝,并没有差别。而学生们却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结果发现,“聪明”的一组大鼠果然比“笨”的一组学得快。对这种结果,罗森塔尔推测,可能是由于实验者对待两组大鼠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即对“聪明”的一组态度友好而对“笨”的一组态度粗暴。
在另一项研究中,罗森塔尔要求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通知教师们,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教师听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望得到改善。自从宣布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教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抽取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可是到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验的结果。对这种结果,罗森塔尔认为,可能是因为:教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于是予以特别的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得名源于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不喜欢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善长雕刻,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尊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他把全部的精力、热情和爱恋都赋予了这尊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叫“加拉泰亚(Galatea)”,并向爱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祈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被感动,赐予雕像生命,让他们结为夫妻,并生下一个女儿帕芙斯(Paphos)。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在艺术创作中,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执着的追求,就会发生艺术的感应。
【按】后来,法国画家根据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据此创作了油画《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图7)。画的下方是皮格马利翁的工作室,右下角的雕刻家发现雕像有了生命十分惊喜,画面中央是爱神正在赋予雕像生命,翱翔在空中的小爱神翩翩起舞。朦胧的虚幻境界中,天上与人间、人与神灵交织在一起。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期望和态度的巨大作用。中国民间俗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也是对此生动的写照。同样,自我激励就是对自己持续地怀着非常强烈、积极的期望,以此克服困难、面对挑战。不久,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如愿出现。
http://s1/middle/4d24633dt9011ebc33a0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