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孩怎么了?

(2010-06-22 21:50:42)
标签:

杂谈

    近年来,各大电视台的娱乐选秀节目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中性化的装扮成为一股时尚潮流,在“伪娘”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不仅中性打扮的“超女“们成了众多女孩追逐与效仿的对象,而有点女子气的“好男儿”也成了不少青少年对男性角色的期待。

    “伪娘”的话题或许仅仅是一个开端,话题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当前社会男性角色的关注。某著名教育学者为此专门深入调查研究,并撰书出版。书中披露了让家长、教师和公众深感震惊的一些事实和数据。中国男孩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男孩在视力不良、超重、肥胖发生率方面持续走高,呈现“胖无力”特征,健康持续恶化;心理上,儿童青少年阶段最常见的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心理病症,在男孩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女孩,男孩还比女孩更容易沉溺于网络;而关于一个国家奖学金获奖情况的调查发现,男女生的获奖比例为1:2,几乎所有省市都是这样。

    男孩是否要被 “拯救”?传统的性别角色是否已经对青少年失去了约束力度?

    各国的教育学家对男孩危机的分析,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现代教育方式,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而不当的家庭教育和流行文化更加剧了对男孩的伤害和误导。

    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制度,它往往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根本不考虑男孩和女孩在身心发育和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以有利于女孩的言语教学方式,向所有的孩子传授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以同样的标准评价所有的男孩和女孩,许多男孩自然会表现得落后于女孩。

    在这种与女孩保持一致的生长环境中,他们的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男孩们对此要么逃避,要么服从。逃避的结果表现为自信受挫,服从的结果则压抑了他们另一些珍贵的品质和天性。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中,已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由于男孩的身心发育晚于女孩,这一教育倾向对男孩具有更大的杀伤力。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水平仅仅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读写能力也会迟上1年到1年半左右。如果一味的看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对男孩本身人格自信的建立,这就等于早早地给孩子埋下了厌学、叛逆、网瘾等等心理问题的祸根。

    有这样一例个案:小南在小学读书时,同学们就常常取笑他,并从最初背后叫他“假丫头”发展到当面喊他。升入初中以后,情况仍未好转。小南经常象个腼腆的女生一样两手交叉放在胸前,走路也颇有些“婀娜多姿”。上课回答问题时常常脸红,并一字一板地回答问题。其说话的表情及语气常引得全班同学哄笑,害得老师不敢叫他。小南平时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听音乐,尤其是古典轻音乐,不喜欢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甚至不喜欢观看有关体育的电视节目。后来,小南被送去接受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咨询,在咨询中发现:小南是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但由于其父母工作繁忙,从小就经常在奶奶家,而在奶奶家又主要由其两个未出嫁的姑姑照看。两位姑姑经常喜欢将小南扮成小女孩的样子。上小学后,小南的爸爸对他管教很严格,小南从心理上惧怕爸爸,愈发加重了其行为上的怪异。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导致性别角色发展发生偏差的个案。虽是一例个案,但如果你是一名孩子的家长,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长,可能有必要进行一下反思:你对家中的男孩是怎样教育的?如果你是孩子的父亲,你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你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孩子了吗?

    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所以在这一生长关键期中,尊重性别差异的性别教育尤其重要。父母是第一责任人。要在这个时期有意识地在孩子的脑海中刻画下性别意识。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产生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角色,一个男孩需要通过一个比他年长的男性,最好是父亲,理解身为男性的意义。父亲是男孩学习自制、冷静、责任的榜样。作为父亲,要引导男孩将天性里的攻击性、竞争性和冒险性,找到更富有意义的出口。一个理想的父亲要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男孩,什么是真正的男人,什么是真正的男性气概。

    也有人对性别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双性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笔者认为,性别角色的相互学习应当到青少年后期或成人早期较好,男性学习女性的温柔和细心,女性也应该学习男性的勇敢和豁达,提高情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在对自身性格角色定位都很模糊的前提下,提倡双性发展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笑话转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