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 欲不逾矩
(2010-05-10 20:32: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理学 |
孔子晚年,曾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中可以看到孔子一生的自我评价。他谈到自己70岁时,内心的欲望已经升华,内在的自我评价标准与外在的社会道德标准达成和谐统一,因此可以在率性而行的同时中规中矩。换言之,他在70岁之前,仍不免在自我评价时发现了自己的短处、缺点和弱项。这些不足来自于心中的欲望,是与外在的规矩相违的。但是,不懈的自我评价终于使他在晚年获得了和谐,获得了自我实现和完善。
【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只有通过去价值条件化才能获得自我实现和自由,这在现实中未免难以实现。很难想象,这种绝对的自由在社会环境中是一种什么境界。似乎人本主义在现实中遇到了一个难以通过的瓶颈。中国传统文化中,看重社会人际关系的儒家则采取内心和社会一起和谐改变的思路。古人认为“人心惟危”(《尚书·大禹谟》),危险同样来自于内心的欲望,所以自我内心的改变显得更为重要,而这种改变始于自我评价。《易经·乾卦》这样形容自我评价: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意思是,君子整天都要反复地自我评价和省察(乾乾),连晚上也像大难临头一般不敢松懈(夕惕若厉),这样就能平安无事(无咎)。如此坚持下来,自然能够做到欲不逾矩,从和谐中达到健康。因此可以说,自我评价是解决自我实现与现实中外在标准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突破人本主义瓶颈的关键。前一篇: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