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不放弃  渔翁得利

(2010-02-02 21:52:11)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学

在心理治疗的教学过程中,时常有激发学生发挥联想能力的机会。一天,老师向学生出示了一幅漫画(图4),画的是一只水鸟喙中衔着一只青蛙。青蛙的头已被吞入,留在外面的一双前爪却紧握着水鸟的脖颈,双方形成了僵持之势。按照画面上的主题《永不放弃(Don’t Ever Give Up)》,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办?”让学生就此展开联想。

http://s16/middle/4d24633dt730fdac9554f&690 渔翁得利" TITLE="永不放弃  渔翁得利" />

于是,有的学生设想自己是青蛙应该松手,有的学生设想自己是水鸟应该松口,有的学生设想自己是青蛙应该坚持到水鸟被掐死,有的学生设想自己是水鸟应该坚持到青蛙被憋死……同时,大部分学生都由此联想到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求助者双方对峙阶段的治疗关系。

当学生们问老师标准答案是什么时,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也许作者画这幅画时也没有想过有答案。但是,如果同学们感兴趣,我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答案,仅供参考。”

接着,在学生们的期待之下,老师出示了一幅徐悲鸿的中国人物画《渔翁图》(图5)。这幅画顿时引起了学生们一番感叹和后来的热烈讨论。

http://s8/middle/4d24633dt7e9e88cb2347&690 渔翁得利" TITLE="永不放弃  渔翁得利" />

根据漫画的风格可以判断作者似乎不是中国人,而漫画的内容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鹬蚌相争”这句中国成语。但是,在心理治疗的课程中,却很少有学生从这个角度思考。多数人会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只看到了水鸟和青蛙双方的关系而将自己定位为其中之一。一旦考虑到有第三者的可能,并将两者的关系迁移、扩展过去,“渔翁得利”的结论就不难得出了。即使是在真正的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类似的对峙,治疗师暂时选择旁观者清的视角,也许能为解决问题找到新的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