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态度
(2009-05-16 20:51:03)
标签:
教育 |
心理学将“态度”定义为: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决定一切”已经成为一句公众耳熟能详的口号,态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学习中尤其如此。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在学习悟践疗法中可以分别体现为淡泊、恭敬、放松。
(一)淡泊
淡泊是对物质、名誉等能够引发人的欲望的事物的内在感受,是态度中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理治疗强调中立,唯有内心的淡泊才能不被各种诱惑和威胁(如心理治疗中的各种移情)所动摇。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保持淡泊的心态可以使求学者从一开始就为良好的心理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对名利的执著往往使人心中不安,逐渐养成容易焦虑的不良习惯。急功近利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及时成功于暂时,也难免持之以恒,甚至导致危险的结局。
【例】苏秦刺股
战国时,苏秦游说秦王不被重视,羞愧地回到家,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研究。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苏秦这样研究了一年,终于成功,自信“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游说赵王,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授以相印和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对、黄金万镒,让他联合六国,抑制强秦。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佩戴了六国的相印,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时路过家乡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后来,齐王怀疑苏秦从事不利于齐国的间谍活动,将苏秦处以车裂(五马分尸)于市的酷刑。
【按】“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发奋学习一度成为学子的榜样,后来成为“若要人前显贵,除非人后受罪”的俗语。此处举的例子却是反面教材。苏秦为求发达、免羞辱而学习,忘了淡泊,不惜自残,后来虽一度显赫,最终不免身受酷刑。实际上,刺股与车裂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对身体的摧残也许是可以通过淡泊来避免的。
(二)恭敬
恭敬是求学者对学问(包括老师、知识)的尊重、礼貌,同时表现为谦虚、谨慎,是学习态度中积极情感的体现。恭敬使人具备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接纳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物。有容乃大,开放才能使知识顺利地整合进头脑。同时,尊重也是心理治疗中的基本要求。尊重别人必然换来别人的尊重,尊重知识必然换来自己的博学,这些都是从学习开始培养的。
【例】张良进履
秦代,青年张良为报家仇国恨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悬榜通缉,隐姓埋名逃匿至沂水圮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下去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天后凌晨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已提前来到桥头,此刻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结果第二次张良却又晚了老人一步,再遭拒绝。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至此,他经受住了考验。老者被他的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赠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后人称“圮上老人”。天亮时分,张良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
张良从此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按】张良的恭敬一方面赢得了老人的对学生信任感,一方面消磨了自己心中对当局的愤怒情绪。只有这种内外和谐、开放的状态才足以接受用以安邦定国的兵法。否则,治平天下的军事理论有可能被心胸狭隘者用来破坏和平,害人害己。中国传统医学有“用药如用兵” 的说法,心理治疗更是如此,怎能不慎重学习态度呢?
(三)放松
放松是一种安详自在、不轻举妄动的和谐状态,是态度中的意向成分。放松是贯彻悟践疗法始终的。在学习过程中,求学者要养成一个习惯:时时发现自己是否处在放松状态,一旦紧张、不放松、不和谐,则应立即采取措施放松自己,使自己变得柔和而灵活。身心的放松可以使人获得根本的自信,在学习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心理治疗的很多难治个案,放松往往能够提供意想不到的转机。
【例】舌以柔存
春秋时,老子年轻时曾追随一位老师,名叫常枞,是位大教育家。很多年后,老子学成出师,常枞已十分衰老。一天,常枞病得特别重,眼看就快不行了,弥留之际,老子前去探视,希望求得老师的临终嘱托。
老子来到常枞的病榻前,常枞张开嘴,拿手指着给老子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心里感到奇怪:老师是不是病糊涂了呀?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没有舌头又怎么讲话呢?但老子嘴上还是老实回答:“在啊。”
常枞又问:“那我的牙齿呢,还在吗?”
常枞嘴里早已没有一颗牙了,老子如实回答:“不在了。”
常枞说:“你知道我问你这些是什么意思了吗?”
老子这时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老师是在点拨自己,回答老师:“舌头存在至今,难道不是因为它的柔软吗?牙齿早已落光,难道不是因为它的刚硬么?”
常枞欣然地对老子说:“啊,对啦!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至此我已经讲清楚了,我还能有什么可嘱咐你的呢?”
常枞就这样满意、安详地死去了,临终前的师生对话使他死而无憾。老子含泪受教,他已经领会到老师毕生学问的精髓和人生的心得:柔弱是生命力的体现。这是老师用自己全部的生命解释的道理。
【按】“以柔克刚”是道家思想里的重要内容,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找到老子思想的源头。在今天的心理治疗和治疗师自我成长中,这种优秀思想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性格的刚强往往成为心理障碍的原因,而由刚强到柔和、由固着到灵活,实际上是一个自由的解脱过程。这种柔和、放松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